查看: 11421|回复: 2

知青一代的集体气质(三)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553

帖子

2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0240
发表于 2019-1-17 1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一代的集体气质(三)

原创: 徐峻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16.jpg

当年知青奌的旧址已变良田

芳华碎落 青春不改
一一最后一群怀揣乌托邦
革命激情的群体

-A-

前面二篇小文是暖色调的,是浅层次的,更是无思想的。

但小文已留有伏笔。知青一代,或许是当代中国最后怀揣着乌托邦革命激情的一个青春集体。对那个时代知青命运沉浮,笔者几十年来从未放下过内心的对白、挣扎、折磨,有时真想大声呼喊、辩驳、嘶吼。问题归结于一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做错了?我们做对了?

此阴影一直追随着,几十年未曾离开。它已深深的影响了笔者的一生,笔者此生也无法从此走出来,更给不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人,就是如此渺小和无奈。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28.jpg

下乡二十周年知青聚会,也是最完整的一张合照

笔者当年是51位知青的“头”,是一种偶然还是历史内在的逻辑形成的,不得而知。想说的是,在乌托邦革命激情推动下的那个年代,作为这群体中无疑是更为澎拜的人和知青的头双重身份,不要怀疑他主观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心目中是正确的和利他的。但自己所做的所有事,哪怕都是一些小小的事,在革命激情裹挟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否会走向他心中的相反方向?这完全是存在的,穿越时空隧道更加可以肯定这点。至于一个还未满十八周岁连一个小县城都未走出去过的人应负有多少责任,现在已经毫无意义了。

需要先声明的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与参与“文革”初期的造反人群没有任何关联,我们那时还是一个小孩还没有资格造什么反。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知青对十年文革动乱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尽管我也知道我们初小学期间也有少量的同学批斗老师也是很起劲的,但笔者有个无比尊敬教师的老外婆深刻影响和严格管束着。

记得在红小兵期间受派押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去理发,也不敢抛头露脸而是远远的尾随着,后来还受到这位老教师的批评,并在回家时受到老外婆的狠狠训斥,责怪怎么可以去干这种学生监管老师的有讳天理良心的事。所以在内心深处是经的起任何良心考问的,可以说没有做过一件需要进入“密室”进行忏悔的事。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34.jpg

40多年后知青寻找旧址活动的合影

我一再强调是十年后期的知青,就是想说明不是一个参与“文革”动乱的当时已经是成年人的反思,只是一个抓住“革命激情”尾巴的人,又在思想成熟到了基本定型的那个时间节点上,对那个年代里的一些思想和所做的事作些剖析,并为今后社会留点什么思考。

这仅仅是一次灵魂深处的独白。它早已超越对那个年代的具体事情所进行的思考带来的价值,而是对笔者几十年做人做事遵循的一种价值观的寻源思考,当然更是想对社会进步作点历史思考所带来的一丝丝的补偿。

知青一代,至今50年。毕竟是影响了几十年的中国发展和进步,一段回避不了的历史。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给有思想、有时间的知青们留下了民间述说和评论一段历史的空间,从各自的经历给这段历史记录下真实的那一页。

-B-

对革命的憧憬,对革命的激情,对革命的期许,始终是知青一代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奠定知青集体气质的决定性元素。

知青一代,即使是革命激情已经开始退去的中后期的知青群体,对上山下乡仍是有革命憧憬和追求的。我们确有迫不得己的形势所致,没有书读,没有工作,家庭负担重,只有下乡劳动才能维持生存。但不可否认,我们当年如此热情的奔赴农村去,澎湃的革命激情是主要的一个动力,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乌托邦理想主义色彩的元素。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40.jpg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44.jpg

当年的公社团干部和农场社员一同参加知青旧址寻找活动

那也是如当下5月的雨季。连续的大雨把千岛湖水戒线提高到危险程度。县里从安全考虑提出延时下去,特别是我们一批全县人数最多的一个知青集体,且下放点又在沿湖最近的百亩坂公社,可以更后的延迟下去。

革命激情已经燃烧起来的青年人,哪会把大雨的困扰放在眼里。记得带头的几位知青天天往知青办跑,强烈要求早一天到百亩坂去。县里实在架不住年轻人的革命热情,在5月19日的这天坐了几个小时的船,启程前往插队目的地。当船到达时因为水位高已经无法在原来码头靠岸,只有到上游很远的临时码头上岸,迎来的是滂沱大雨和热情农民,从此也开启了知青青葱岁月。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49.jpg

知青们在当年撒下汗水的旧址上回忆往事

51个知青,那年县里人数最集中的一个知青群体,牵挂着51个家庭的父母。小孩不懂事,大人知道下乡意味着什么。在离别的那天早晨,免不了有伤心难过甚至抱头哭泣的伤感情景。但大多数知青,笔者熟悉的一大拨人,没有丝毫的伤感,更没有一滴眼泪,有的是爽朗的笑声和热闹的场面。最形象的比喻是,一只关了18年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前面会有多少的苦和累等着,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憧憬,远远超过了这些眼前的离别带来的一时伤感。

-C-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敢说人人都有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澎湃激情,但乌托邦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在一部分知青心中是有波澜的。他们对此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图腾的。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他们更愿意接受因为这是他们革命的唯一选择,是成长为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他们更想往那是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他们想去哪里改天换地,干出一番事业来。他们是把去农村视为实现革命的抱负。何谓革命?他们有更为乌托邦浪漫的宽泛解读。领袖号召不是最崇高的革命理想吗?

正因为是奔着革命,他们在农村吃尽了各种苦难,很多甚至是自觉的选择,完全超越了体力的最大承受。笔者记得一次去几里外的毛家村挑石灰,农民并没有要求一担挑多少重,可自已却装满了二大箩筐,肯定超过二百斤,竟然磕磕碰碰的咬着牙挑了回来。远路无轻担。我们常常是自觉的选择超负荷的重担,没有一种理想和激情是解释不了的。革命激情,工分驱动,榜样示范,形成的合力超越体力极限和身体承受能力的事,在许多年轻知青中是常见的。许多知青因此落下了病根,特别是女知青中带来的后患更多更严重。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455.jpg

当年最小的一个小男孩,时下也刚刚进入退体的行列

不是为了挣几个工分,不是为了一个温饱的肚子,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是来改天换地的,是来干革命事业的。一种革命激情支撑着我们知青干了无以计数的累活脏活,经受了种种磨难曲折的艰辛人生。这种革命理念和激情始终贯穿于整个知青年代,始终影响着知青后面的整个人生。

那个年代的革命激情,有着乌托邦色彩的,并非是杜撰出来的。有件事很典型的可以说明。记得下去一段时间,湖水高位不退,耕地大量被淹。公社为解决知青的暂时困难,组织了有二十几个男知青到县里一家造船厂打工。从收入到劳力付出,都比在农村干农活好许多,又待在县城的家门口。但笔者作为带队人,在待了一二十天左右就心里忐忑不安起来。这样不是离开农村没有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吗?

笔者就给公社领导写信,认为此举是偏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要求尽快返回农村去。公社也很快的答应了笔者的要求。问题在于,整个团队也在不久全部撒回来了。后者结果与笔者的要求有无关系,也没有消息来证明。但从后来回忆中估计更主要的原因是被淹没的土地已经退出来了,需要大量的知青劳动力回来耕种,再说知青点的住宿也建好了。如果是后者的原因,并非是笔者的乌托邦革命激情所酿成的让二十几位知青在农村多吃几个月的苦。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作为知青的头,一段时间手上还握有派工和记工分的权,自己也带头往“死里干”,这几种因素组合起来也多少让一些知青付出更多的汗水。这是不言而喻的。

-D-

追逐革命,澎湃激情,理想所至。问题在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身是“文革”产物,是让许许多多知青和他们家庭所不堪回首的记忆。

一腔热血,一股激情,一身劳苦,最终是青春流逝,芳华碎落,人生蹉跎。谁之错?谁之过?谁也没说错,谁也未说过对。历史悬在那里。

如果不发生“文革”,就不会有知青一代。那代年轻人该考大学的读大学,该进厂的当个拿工资的工人,该做点生意的赚点小钱也好。再什么样,也比去农村吃苦的少。可是“文革”能不发生吗?我们整个民族也没有能力阻止住这场民族的大灾难。知青一代吃的一些苦在这场大劫难中又算得了什么?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501.jpg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505.jpg

知青老去,气质仍在

在那片土地上,我们付出了赤诚,付出了血汗,付出了青春。就我们这个小群体来说,我们没有在那个年代干过任何出卖良心的事,无非是少了点浪漫爱情,但也安全度过了最艰难、最危险的那个年龄段。我们没有在那个年代破坏过大自然,只是挖了二个小山头种上了茶叶,至今茶山还是绿色一片。

我们不说青青无悔,碎落的一地芳华,又有什么可以说青春无悔呢?我们吃过的苦和受过的累,比起那个年代的伤痕累累要幸运的多了,况且它还成为了我们知青垫底的生活经历,对后面的人生成长是大有益处的。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曲曲折折和坎坎坷坷,尽管我们也听到了当时几例知青的不幸遭遇,好在我们这个小群体安然度过那段岁月,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是悲惨的知青一代。

我们曾对当时一些农民叫我们干重活累活有过意见和抗争,但凭良心说我们还是遇上了一批好人,我们头上的这片小蓝天还是暖色调的。农民们仅是为了生存和温饱而那样忙碌,他们比我们付出的更多,最为悲催的是他们最终是在清贫中度过一生的。我们想起他们只有感恩二个字,更多的是没有能力予以回报感恩的愧疚。他们不欠我们的,是我们欠他们的。每每想起,一种负罪感深深的扎入心底。

知青正在老去,气质仍在凝华。知青年代不堪回首,知青一代芳华碎落,知青经历宝贵财富,知青生活值得收藏。不管怎样,这页翻过去了,是唱颂还是批判都不重要了。

微信图片_20190117110511.jpg

芳华碎落,青春不改

作为学历史的笔者,知道一个历史常识,知青一代作为中国那个年代最后一个怀揣乌托邦革命激情的群体,在历史研究上是有很大价值的。小文已经超越气质的主题,其意在于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关注这个群体,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气质和形象塑造,添加一把火,增加一把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