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850|回复: 11

茅廊巷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完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8 07: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如果要论杭州市中心哪家菜场美食最多,人称“宝藏市场”之一的杭州茅廊巷农贸市场可以算一个。

  “老陈大肠”、“小钵头甜酒酿”、“姜太公鱼圆”……这些在吃货心目中大名鼎鼎的美食,伴随着杭州人的口舌30多年,口味久经考验。

  如今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在临时性经营场所过渡的茅廊巷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已经完成,昨天开始“盛装”回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0-9-18 07:16 编辑

有人在庆祝  永远不变的“242”  门口铺上红地毯

  在农贸市场门口,摆放着一排醒目的花篮,一条红地毯径直铺到了“老陈大肠”的店门口。

  “都是同学送的,今天算是新开张第一天,仪式感还是要的。”老陈1989年就在这附近卖大肠了:“那会儿还是马路市场呢,大家在马路边支个摊子就可以做生意了。”

  2000年茅廊巷农贸市场建成,“老陈大肠”也从路边搬到了室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摊位号“242”。

  “这个数字跟着我,一跟就是20年,已经成了我招牌的一部分。”这次改造升级,市场重新调整了摊位号,老陈的摊位变成了“132”,但他在招牌上依旧印着242:“没了这个数字,我怕寻过来的食客觉得我们不正宗。”

  “今天开业我准备了4个新菜。”这次改造提升之后,老陈的摊位比原来长了一截,为此,他特意准备了一些新菜,“糯米藕、凉拌菜、豆腐包以及正宗的萧山梅干菜扣肉。”

  这些菜以后也会变成“老陈大肠”的新招牌。“欢迎新老食客光顾,味道肯定好吃。”老陈很有信心。

  老陈叫陈伟强,是个老杭州,马上要60岁了。年轻的时候,老陈是在城站附近的立交桥下开小饭馆的。现在卤大肠的配方,就是那时候老陈一边看着厨师烧菜,一边自己琢磨出来的。

  后来饭馆关张,老陈就端着洋铁锅,到马路市场上卖大肠,再到搬到室内去卖,再到现在茅廊巷农贸市场重建,“老陈大肠”就一直走到了现在。

  老陈家的大肠有多好吃呢?“我家老客有些从下沙、城北赶过来买。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800斤,家里亲戚都叫来帮忙。”老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意穿了红裙子

  “新店新气象”


  “老陈大肠”对面,是一家主卖杂粮的小店。老板娘金大姐昨天特意穿了一袭红衣长裙,“新店开张,要喜庆点。”

  金大姐的店也是开了30年,起初她只有一个小货架,卖自家的黑芝麻和芝麻油。

  “后来顾客说熟芝麻直接吃不易消化吸收,我们就自己研究了这台磨机。”这一整就整成了知名小店,如今她的小店里已经有100多种货品了。

  30年来,爱学习的金大姐也研究了不少食疗配方,吸引了一大批老顾客。“刚改造那会,不少顾客说找不到我的店,我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就在记者采访的5分钟内,来了三四位顾客。

  金大姐对来小店的顾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还没完全弄好,过两天来更好。”

  这次重新开张,金大姐打算好好调整一下食谱,“新的菜单下午就会到,新店新气象,变化中才能有好发展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要“交棒”

  网红黄牛肉摊主要回老家

  20年的摊位交儿子打理

  “哟,你也回来了啊。”一位常逛菜场的熟客拎着菜,热络地和黄牛肉摊的摊主周理宁打招呼。

  周理宁是这个菜市场里的“网红”了。他因为喜欢书法,被不少媒体都报道过。但昨天的摊位上,他没有带上宣纸和毛笔。

  “我准备回老家江西玉山照顾母亲了,这个开了将近20年的摊位,要交给儿子打理了。”周师傅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回杭州,就是为了菜市场搬家。

  在这个新摊位上,他大概还能和老主顾们打上十几天的交道。“要走的事还没和他们说呢。这些老主顾都很熟悉,以前春节,我经常给大伙写对联。”

  回老家的周师傅也是有准备的。他已经在老家江西玉山开了一家早餐店。“刚开的,我也经常给周围的学生们写对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0-9-18 07:31 编辑

新闻+

90多岁的老菜场

软件配套9月底全部完工

  茅廊巷农贸市场经理傅鹏洲告诉记者,本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一共投资近480万元,以荷花为主要文化元素进行设计,通过重新装修吊顶、整理线路、提升消防、油污分离改造、安装空调、增加智慧系统等,提高消费者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目前我们一共有摊位256个,经营户175户。”一楼主要是肉制品和生鲜,像大家熟悉的“老陈大肠”、“小钵头甜酒酿”都集中在一楼的东侧。二楼是蔬菜、豆制品以及杂货。

  傅经理介绍说,改造提升后,摊位位置基本没变,基本还在老地方,“我们只对部分摊位进行了微调,比如说水产摊位原本过小,泡沫箱放不下,我们就加大了摊位,以实用为主。”

  “营业前我们都对商户们进行了培训。”傅经理说,市场给商户配备了新电子秤,所有信息都会上网,每家摊位前还安装了电子屏,“菜价、营业执照都会上网备案,未来还考虑增加二维码,方便顾客查询。”

  据了解,茅廊巷农贸市场作为杭州市最早的国营菜场,1927年开始营业,算起来已经90多岁了。“最早叫茅廊巷菜场,1999年市场开始修建,2000年正式由马路市场搬入室内。未来我们也将通过市场的文化长廊介绍农贸市场的变迁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

  目前,市场内部硬件改造已完成,软件配套还在进行中,预计9月底将全部完工。
     来源:钱江晚报   记者:盛锐 柳依然 陈馨 周炜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生后就在豆腐摊长大的小姑娘 在这里有了一个水饺铺“奶奶”
茅廊巷农贸市场完成第三次改造,人情味是“隐形宝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在茅廊巷农贸市场二楼,一间还未整理好的小铺子外,坐着一老一少。

乍一看她们像是祖孙俩,小姑娘在背古诗,奶奶在监督。

看到我们走近,小姑娘洋阳立马招呼:“你是来预订老邱的饺子吗?她手工包的,特别好吃!”

她们身后的水饺铺是老邱的,洋阳家的铺子在市场的另一边。

洋阳和老邱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洋阳从小在市场长大,喜欢跟老邱待在一起。以前市场里没空调,洋阳怕热,做功课得躲到楼上办公室。

昨天,茅廊巷农贸市场改造完毕,正式开业。

洋阳现在可以在老邱的商铺里泡一整天了。市场里环境焕然一新,空调也全覆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陪伴洋阳长大的63岁老邱 或将成为市场“直播第一人”

洋阳和老邱是茅廊巷农贸市场的一对“半路祖孙”,附近老顾客都认识她俩。

洋阳的爸爸是江苏人,妈妈是安徽人,一同来杭州打拼,经营一个豆腐摊,几乎没有空暇时间。

老邱今年63岁了,女儿在市场办公室工作,尚未成家,老邱把洋阳当作家人。洋阳爸妈忙,她挤出时间拉扯洋阳长大。

“老邱教我包饺子,我上大班就会帮老师做饺子了。前几天她还带我去水上世界玩,老邱人可好了。”洋阳说。

洋阳开学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做功课就去老邱女儿办公室,在大姐姐指导下完成。

洋阳妈妈说:“在洋阳几个月大时,我们就把她抱到了农贸市场,她是在市场长大的。”

这次改造,洋阳很有发言权。她说:“最棒的就是装了空调,然后厕所也装修过了,灯光也更亮了,老邱也愿意做直播了。”

老邱笑着说:“以后我就直播包水饺,包五颜六色的水饺,现在设备已经买好了,以后我可能就是这里第一个做直播的商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卖鸭子卖鸡

三家杀白家禽开在一个门面里

彼此既是竞争者又是老朋友

这次改造,对商户影响不大,市场里90%以上的商户是“老面孔”。

几家老招牌还在的:老陈大肠、小钵头甜酒酿、华太公鱼圆等。

有几家商铺,铺面还是打通的,比如一楼的一间门面里,摆着三台冰柜,分别属于不同的老板,都卖杀白家禽。

挨这么近,竞争不激烈吗?

“小杨鸭鸭”的老板娘说:“竞争嘛肯定有的,我是卖鸭的,隔壁是卖鸡的,都差不多,避免不了生意上的竞争。”

隔壁老板娘接过话头:“不过我们同时也是朋友,每天在市场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彼此聊天唠嗑的伴儿。”

茅廊巷农贸市场经理傅鹏洲在市场工作了几十年,2000年“茅廊巷农贸市场”成立,他就在了。前些年市场也改造过,这次是第三次。

一次次改下来,他觉得变化最大的,是人情味:“最早那会儿,商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顾客之间总会发生些小摩擦。如今,城市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大家都和和气气做生意,你搭一把手、我多替你想想,这些都成了我们市场的‘隐形宝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7: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

茅廊巷菜场的肉贩是香职业

如今耐住辛苦的商户在杭买了房

说起茅廊巷农贸市场,老杭州没几个不知道的。

市场位于上城区小营街道,在丰乐桥东、解放路南。

茅廊巷农贸市场的前身“茅廊巷菜场”建于1927年,曾是杭州的“国营菜场”,也是杭州首个“市政菜场”。

据当年《申报》报道,茅廊巷菜场圈地已久,一直没有动工,直到杭州市工务局决定在此建一个小菜场。

上个世纪70年代,钱塘江南岸的农副产品、城东四季青乡的蔬菜,大多供应茅廊巷菜场。菜场东南面的店家,以卖肉食居多,规模居杭城之首。

在凭票换粮的年代,茅廊巷菜场的肉贩一职是“香饽饽”,坊间形容:“四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蔬菜摊也常赚个盆满钵满,在蔬菜旺季,巷中人家常通宵剥毛豆、剥茭白。

当下,市场商户的生意也还可以,但要耐得住劳累和辛苦。洋阳妈妈回忆,他们在市场做了好几年,几乎全年无休,终于在第七年左右赚够了首付的钱,在附近小区买了房。卖杀白鸡的老板娘说,他们晚上十一二点去进货,等活鸡杀好装好冷冻好,上床休息就是凌晨三四点了,每天都很辛苦。

“不过看着环境一天天变好、生活一天天改善,我们都愿意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