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25|回复: 1

《晚钟悠悠》连载--灵 桥 往 昔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1-4-13 1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4-13 13:58 编辑

  宁波的灵桥是连接江东和海曙两地最古老的桥梁。以19365月为界,灵桥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上溯到唐代的是浮桥史,为1113年(823-1936),乃是中国浮桥中最长寿者1936年至今80年是钢桥史(1936-2016)。灵桥历经千年的改朝换代,见证宁波建城以来的历史沧桑,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为深刻的历史烙印。
  建桥的起因得从唐代说起。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的海上贸易发达,各国的商船往返不绝。明州由于独特的靠海优势,促进了造船业及海运的发展明州地方特色的丝绸与陶瓷不仅在全国各地进行流通,而且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通商。鉴于明州在唐代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政府将原在小溪鄞江桥的县升格为州治并迁徙到三江口。建造灵桥时是迁徙后的第三年今宁波城区、江东区、鄞州和镇海一带已经是沿海重要商旅贸易口岸,城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仅靠舟楫行渡无法应对繁忙的商贸流转需要,建造过江的渡桥变得势在必行。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明州剌史应彪造起了宁波历史上第一条横跨奉化江的浮桥。浮桥由十六只木船排成直行,船面铺上六尺宽的木板,用竹篾编成的绳索将船联接起来固定于两岸。全桥长五十五丈,宽一丈四尺。传说建桥时,天上有彩虹出现,大家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纷纷给桥起名为“灵现桥”、“灵建桥”、“东津浮桥”,习惯上简称为“灵桥”,民间也叫“江桥”,江上之桥的意思。清同治年间,英国人在江北桃花渡造了新江桥,为表示区别,民众遂称呼灵桥为老江桥。1966年“文革”开始,灵桥又更名为“红卫桥”,到十年“文革”结束才恢复灵桥名称。
  浮桥开通到1936年改建钢梁桥这漫长的岁月中,由于修桥设备落后,制作材料陈旧,木造的浮桥经不起长期江水侵泡、风浪冲击、雨雪侵袭,又因人过车驰,来往船只碰撞,每当台风临境,骤风暴雨肆虐,上游山洪暴发,奉化江水汹涌湍急,浮桥连接处不时折断,使得舟排冲散,随潮流飘向镇海。灵桥经受过无数次的改动和修理,屡修屡坏,屡坏屡修,自古以来一直是政府和地方头疼的一道难解之题。
  史料记载的有如: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官府置舟十四联每舟两头用篾索系锚沉于江底固定,并置栏杆二十四座铁,系大篾索四条压定;明正统十四年(1449)宁波府知府建造新船;成化二年(1466)又更置新船;嘉靖年间,官府改变历来由官方出资的办法,改为由本地富户负责承办修造,以冠带奖励,称为“江桥大户”;有钱人出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了顺治年间又改为每隔五年,向各街道里弄摊派银子二两,仍由官府组织修桥;康熙二十六年(1687),系船的铁链被狂风刮断,浮船四处飘散。由官府募集银子千两重建,并立石碑禁止桥旁停泊船只;嘉庆年间浮桥曾经将原九排十六舟改为八排十四舟。当道光年时又改了回来;民国时也经过多次翻新修旧,用铁栏杆代替了原来的木栏杆,桥面衔接处也用铁板代替了木板,加固了联系船只之间和两岸的铁链,还一度在两岸搭起了铁栅口。
  千年浮桥对当时宁波的经济发展和方便交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木结构易损易断的特性,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
  现在年过六十岁的宁波人总还记得小时过新江桥浮桥时恐怖的情形:退潮时,桥面随水降,行人如临深渊。涨潮时浮船将桥面托起绷紧,行人又如爬山越岭,尤其是挑肩推车者更是举步维艰。因为潮汛缘故,桥面铺的木板务必留有足够大的缝隙,大到能插得下半个脚掌,行人一不留神就夹伤了脚。人在行走中战战兢兢,低头能看得见脚下江水汹涌,每当车辆经过或桥下机动船驶过引起波浪涌动,整个桥梁也随之上下起伏,行人有如立于波涛中的小船,胆战心惊。可以想见千年前的灵桥也是如此,时有链崩桥断,舟覆人溺之患,特别进入台风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险象环生。人仰马翻、失控翻船的事故年年都有,百姓生命财产经常损害。
  据统计,仅民国二年至二十五年(19131936)的23年间就发生大小事故七十九次。落水死亡的人约六七十人。其中较大事故如:1919年农历十月十七日有一奉化航船撞沉,十人落水身亡;19208月间连降大雨三天,江上潮水汹涌而下,冲断浮桥连接铁索,三只浮船被冲到镇海,交通中断两天;192288日,暴风骤雨致江水猛涨,江东一边桥脚坍塌,交通断绝十日;19268月因暴雨冲击桥身致使浮船铁链断裂,有三十多名行人落水,仅救起三人,其余均为洪水吞没;1933918日夜,罕见飓风临甬,有七艘停泊在三江口的船只被风拔起铁锚,漂至江中猛撞浮桥,有七、八人震落江中而亡。23年事故比例来推断,从建桥至1913年的近一千多年间,事故当有近4000次之多,死亡者当在3000人以上。灵桥浮桥时代的危害是多么惊人!
  为此,从清开始宁波人就有将浮桥改建成坚固而安全的新式桥梁的种种设想,可惜当时国家科技落后、思想闭塞、财力困竭,再加上战事频繁、时局动荡。虽屡屡有人倡议,但终究成为泡影。
  1922年,曾在日本学过土木工程的鄞走马塘人陈树棠提出过将灵桥改建钢筋水泥桥的建议,并拟定计划书和工程设计图分致宁波当局,终因官府无力负担预算十六万银圆,且又未发动地方引起重视而作罢。同年也有商人应鸣和写信倡议,发动沪地的乡老耆绅参与改建,他力陈浮桥之敝“盖舟多则洞狭,洞狭则水急。”他构思的桥是铁桥架设在水泥桥基上,“桥下分为三洞,中设敏活机器以资启闭,而利巨舟出入。”宁波旅沪同乡会商议后转函宁波商会和鄞县县议会,9月间邀请德国工程师生海尔门来甬考察,他主张采用三眼大桥,不设开关,县议会采纳了他的设计,并计算出工程费用为三十万银圆。11月鄞县县议会设立工程局,12月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发动加入会员1000余人。经过大半年的筹备,灵桥改建方案终于初步有了眉目。
  值得一提的是,1907年时奉化江上游的方桥已有同为德国人建造一座弓平桥,宁波灵桥早建30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因为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进行的战争,使灵桥改建方案无法实施。一直到19268月浮桥发生特大灾情,死了三十多个人,再次引发了沪甬各界掀起改建的热潮。
  1928年举行第一次灵桥改建筹备大会,推选张申之、严康懋、郁桂芳等六人为筹备会干事。115日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推出筹备员60人,发起人当场认了捐。但好事多磨,这次筹划又因为国民军北伐,江浙地区局势动荡而告中止。
  北伐战争结束后,全国局势趋向稳定,经济开始复苏,浮桥更不能适应工商业的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各界人士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时政府仍旧无力承担这建桥的重任。于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又把改建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313月,乐振葆、张继先偕同德国工程师爱士伯从上海来甬进行实地考察;7月上海工部局工程师詹姆生来甬打桩验土,会同新仁记营造厂工程师竺泉通进行勘测设计。8月沪甬两地成立“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沪地由乐振葆、陈蓉馆任正副主任,甬地由王文翰任主任,严康懋、徐镛笙为副主任。到19339月,时机逐步成熟,乐振葆等人又来甬对改建工程进行最后测定,并作出经费预算:造桥总包价为50万圆,拆迁费用12万圆,杂费8万圆,总共需要70万圆。商定上海方面承担费用的70%,宁波承担30%,这是因为宁波在上海经商致富的人多。新桥建设期为18个月,临时浮桥搭建在江东姜山道头和浩河头奉化凉亭。
新桥的建设经费大部分来自工商界的认捐,认捐最多的是慈溪孙衡甫和徐庆三。两人各捐款五万圆。宁波方面所承担的筹捐额除了各界人士的热心认捐外,警察局也参与了征收,沿街商铺一律按三个月房租金额摊派,出售关牒的所得也作为征收费用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4-13 13: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在来看,改建灵桥工程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国际合作,建设单位中外都有。甲方业主是“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勘测方新仁记营造厂是中国的,工程师沈顺星担任现场监理;设计师与总工程师詹姆生是英国人;总承包方西门子洋行是德国的,钢梁是由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提供;桩基施工和混凝土工程是丹麦的康益洋行;乙方施工员师克是俄国人;分包油漆工程的信昌洋行是香港的。

改建灵桥工程也是一项官民成功合作的市政工程,民处于主导地位,而官府因为缺少资金则处于辅助地位。甬方筹备委员会中直到后期才出现两名现职地方官员:宁波警察局局长俞济民和鄞县县长陈宝麟,他们是因为有筹备人员亡故而递补进入,此时,筹建各方面的工作大局已定。

新桥的工程建设非常顺利。在各方重视配合下,全部建筑工程于1934年5月1日正式开工,于1936年5月完工。6月27日举行钢构灵桥通桥大典。詹姆生发表感言说:“在英美各国,知地方之伟大建筑,必向他方借款,或由国家征捐抽税集资,以竟其事。未睹有如中国人民之为地方事业,由人民出钱捐助成就,此举实为难得 。”

其实,这位外国人有所不知,由个人集资进行的公共事业,包括教育、医疗、慈善、救灾、修史等等,在宁波都有悠久的传统。如奉化方桥也是由民资民办改建成功的。民资办公益事业,光是急公好义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有一套对资金来源的褒奖制度与对资金运用的严格管理制度,让捐款者获得尊重,更让捐款者相信所捐款项确实有益于大众,而非落入小人之手,这是公益捐款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甬沪两地民间人士从1922年8月呼号发起,耗时近十四年,凝聚了“宁波邦”人士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终成正果。

灵桥改建成后,过去一千多年的浮桥惨祸事故遂告结束,但想不到以后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给宁波带来无法忘怀的战争灾祸。

1941年4月,日寇侵略我国,宁波沦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灵桥被炸得千疮百孔。沦陷后,日本鬼子在桥的两头派兵站岗,桥头一边有鬼子军官坐在桌子后面,过桥的百姓都要向他鞠躬敬礼,身上的东西都要自觉地放在桌上接受检查。稍有不周,就会招来拳打脚踢。日本鬼子还会不定时地用木头跟铁丝做成的栅栏封桥封路,没带良民证就会被抓起来,关进开明街的宪兵队严刑拷打,很难活着出来。

抗日胜利后,灵桥作过修缮,但在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后,当时还盘踞在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挡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从1949年9月中旬开始,对以灵桥为中心的市区进行了28次大轰炸,灵桥桥面落下了累累弹坑,江厦街、东渡路、百丈街等地5000多间房屋在连日大火中被焚毁,昔日繁华之地沦为一片废墟。

出人意料的是,灵桥经过这样大规模的轰炸竟能奇迹般地岿然不动。1950年起政府多次对灵桥进行大小不等规模的修理。上一次大修是在1994年,拓宽了桥面,增加慢车道功能。但随着宁波日益开放繁荣,古老的灵桥也存在着严重的超负荷问题。

灵桥的设计寿命是70年,照理到2006年的时候就该退役了。据说在2007年,桥梁的最初建设方西门子公司曾经发函宁波市政府,告知灵桥的使用年限已到。2006年和2010年,市政府曾委托有关专业部门对灵桥进行过检测,认为大桥主体结构依然安全。由于修缮和维护措施到位,灵桥仍可以继续使用。

于是,灵桥又忍辱负重,继续默默地承载着万千车船的过往,顽强地坚持到了2011年。要不是该年11月,在遭到一艘打桩船的猛烈撞击后被诊断为危桥,还是能够超期服役,继续为宁波作出贡献的。

2013年6月9日到2016年7月28日,灵桥进行了一次自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历时3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灵桥的外观风貌没有改变,还原了银灰色的桥身和朱红色的扶手栏杆。老构件的恢复使用率超过80%,战争中受伤的构件也仍保留在桥身上,弹痕清晰可见,让人们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

灵桥是宁波人精诚团结的精神结晶,是出门在外游子梦中的故乡象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对遥远记忆中悲欢离合的沧桑。灵桥是一个历史文物,又是一个引以为傲的地标,她是宁波人民心中非常特殊的情感寄托。愿她继往开来,为故乡的繁荣继续出大力。(2017)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