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848|回复: 6

《晚钟悠悠》连载--明代文坛怪杰——屠隆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1-5-4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4 10:47 编辑

(根据讲座稿整理)
  屠隆(1543——1605)年,字长卿、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等。明代中晚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戏曲家。在浩如烟海的明代文学史中,屠隆的名字不可或缺,在中国戏剧史中,屠隆的剧作更是一道无法抹去的光亮。按屠隆的个人成就言,曲第一,文次之,诗第三,器物考证第四。一生著作宏富庞杂,不乏佳作屠隆生活的时代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屠隆的生平主要节点和文学成就作简略介绍分析。
一、名门望族里出来的寒士
  屠隆生于宁波江北桃花渡,后迁到市内北大路屠园巷居住。屠隆居所是同族屠本峻所赠屠本峻是明代重要的科学家,仅比屠隆年长一岁,和屠隆是从祖孙关系。屠本峻的住宅高大轩敞, 宅东有气象不凡的园林。屠隆住的房子西边也有块园地,但非常小, 只能算个微型花园,原先叫“栖真馆”,后来改作”娑罗园“,有人送他两只野凫(似野鸭的水鸟)养着,又改名为“凫园”。所以,屠园巷并不是因为屠隆才命名的
  屠氏家族在南宋从江苏无锡迁徙至甬,到七世屠庸中了进士后,此后列代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才成为当地的四大望族之一。但屠隆这一支家道已经中落,他的父亲读书不多,少年时颇具侠气,不务正业,从商又不善经营,屡屡失败。屠隆伯父曾欠官租无法偿还,屠隆之父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帮助还债,从此家庭更加贫困,有时甚至连粥都吃不上。
  屠隆自小有异才,才华横溢,落笔千言立就。十四岁进秀才,三十四岁时(1576)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先出任安徽颖上县令,在任上勤理政务,兴修水利和教化民风,不畏劳苦,亲临工地修建堤坝,政绩卓绝,百姓在堤上建缘波亭纪念他次年松江府青浦县令,他到青浦恰好遇到暴雨成灾, 全县堤岸岌岌可危,他便带领民众抢险救灾,寝不解衣,日夜操劳,终于度过险情保住了堤坝。后来屠隆罢官归乡途经青浦时,百姓们准备集资购田千亩, 请他全家迁居到青浦来住。“父老为敛田千亩,请徙居。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由此可见,屠隆是个标准的好官,清政廉洁,接近层人民。这也为他诗和戏曲创作提供了切实的素材
  三年后,屠隆调京迁任礼部仪部司主事。虽是部司官中最低一级的小官,但毕竟在天子身边供职,成为他一展抱负、进身报国的极好机会。因此他到任不久,就根据自己在民间了解到的情况,写了一些奏章,以尽辅翼之责。
  当时西宁侯宋世恩仰慕屠隆才华,与他交往密切。有时通家往还,公开肆筵曲宴,男女杂坐,歌舞观剧。这样的事显然不符合官吏的一贯做派,触及封建礼法为当时上流社会所不容,被新任刑部主事俞显卿侦知,以“淫纵”上疏弹劾屠隆,经过调查后,结果“诗酒放旷”的罪名将他免了。
  这一飞来之祸对屠隆打击十分沉重,成为他一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出身寒微,没有靠山的屠隆来说足以断送他的前程,屠隆的参政和振兴家业的希就这样破灭了。幸而朋友们大多对此事持否定和同情态度。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俞显卿奸险卑鄙,相之下,受害者屠隆的形象反添几分光彩。
  屠隆在这种沉重打击面前,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终于开始从沉迷中醒了过来,他在《乌栾》曲中无奈地说:俺想那华清宫,马头残月,不如白沙村,牛背斜阳。俺自有胸中丘壑,煞强如名利场。
  然而他尚未完全“心死”。在嬉笑怒骂的背后,还想翻身出仕有所作为用心写出了《荒政考》《三吴水利总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著作,提出了三十条切身经验的助灾方法,希望“当事者采而行之”。但不在其位便无法谋其政,谁会去理会这些呢?
  屠隆奉为经典“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他不得不去寻找精神上寄托。于是,下半生的屠隆就成了佛、道的信奉者他的几宗教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他自称“娑罗道人”“一衲道人”“冥寥子”创作了大量的“悟性”和“求仙”的诗、曲。这些作品尽管充满着禅机道理,但其中也不时流露出现实的迷茫
他在42岁时回到家乡宁波。从此,他结交海内名士,纵情诗酒,沉湎声色,遨游山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晚年以卖文为生,贫困益甚,直至向邻人乞米度日,然而仍潜心禅理,钻研道术,最终以潦倒而,是年六十四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文学创作中的“性灵说”奇才

嘉靖至万历时期,文坛上涌现“复古派”和“公安派”两个相互对立的文学派别。复古派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公安派提倡“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屠隆是跨复古派与公安派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把性灵、性情放在文学创作的首要位置,表达最为真实的自我。他说“时写性灵,寄之笔墨,即文字可灭,性灵不可灭也。”因为真性情,才能意蕴无穷。他任凭才思挥洒,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纵横淋漓,表示自己的洒脱个性,创作了大量描写自适生活理想和表达文人诙谐情趣的作品,以清新活泼的风格在晚明的诗歌、散文、戏曲领域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因为与的传统散文不同,所以被后人称作性灵散文或性灵小品文。

他敢于对自我进行剖析,毫无隐瞒地表达最真实的自己。比如曾说自己一生纠缠的矛盾是:想要在内心中去除名利思想而又未能做到。可以说,屠隆是晚明最“真”的作家之一,为人真,为文真,也因为太“真”才被好多人诟病。

屠隆的爱好广泛,作品宏富,诸体皆备,在文学上多有造诣。生平著述有《由拳集》《白榆集》《栖真馆集》等一百卷文集,有言禅讲道之著作《娑罗馆清言》《冥寥子游》等七种,考证文具、游具的《文具雅编》《游具雅编》《考槃余事》等十多种。作品构思活泼,行文迭宕,遣词清丽,感情自然,少有腐儒呆板气息。其诗有古乐府七十首,古朴淳雅,为明人中少见。清代钱昕评他:“虽宦途不达而名重海内。”

诗歌是屠隆著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题材多样,形式不拘,声色俱佳,尤以七言古诗见长。在明代三百年诗中,虽诗杰迭出,各有面貌,而屠隆是其中一位有时代特征的文人。文集收录各种体裁的诗歌2334首。既有近体也有古体,既有五七言律绝,还有四六言及乐府诗。从题材上看,有咏史诗、羁旅行役诗、边寨诗、酬和唱答诗、山水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作诗不落旧套,认为诗不仅“言志”,更是性情的抒发,“只求自得,不必袭古”。往往在谈笑之间,数百言长诗就脱口而出。他在诗歌中自豪地歌颂豪放不羁的个性,张扬自己生活理想,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充满鄙夷却又无法逃遁的苦闷。象“高才乏贵士,盛德不永年。庄士蒙诟溷,秽器濯青涟”。“高才好衿露,往往招沙虫”。“剑折玉多莹,大美惧凶终”。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

诗歌前期高华秀丽,后期豪放洒脱,充分显示了他的天纵之才,时人将之比之李白、苏轼。王世贞评其“如李青莲(李白),疑其仙去不死。”江盈科“此之境界,古惟太白,今惟先生,两而一焉!”费元禄曾云:“屠纬真先生崛起东海,菘才力可以驱驰秦汉,横绝六朝,连篇累牍顷刻千言,虽患才多,诚卓然一代之名家,文章之巨丽也。”古代文人一贯相轻,能得到同行间如此推崇,实属罕见!

试以《山中吟》为例,这首诗一气呵成,信口而咏,音律协调婉转,还有长短句转承相接。先写海上青山宛若仙境,自己自小离家奔波,半生转瞬而逝,“自从奔走江南道,马蹄半入红尘老”。偶得一梦,于是有了想重归青山,与自然相伴的想法。前半首叹息人生苦短,后半首想象回归山林后潇洒自在的生活。“野麛乱饮幽涧水,仙鼠倒挂洞门烟。偶因骑马冲泥去,忆得铺花扫石眠”感情欢快,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屠隆评价自己的诗歌是“姿敏而意疏”。一方面说明他的才思敏捷,作文的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明白自己作品的缺点。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其流风余韵影响了好几代人。

清言,这是晚明时期兴起的介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屠隆的清言在其散文中作为特殊的文类而存在,在晚明清言小品中独树一帜,促进了清言文体的成熟和发展,是清言文体的重要作家。创作的《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以简练整饬的语言,表达庄禅旨趣和文人幽尚,有很强的审美效果。他被今人冠之以“堪称一代风流的作家”。

他博学多才,除文学创作外,还精于书画,且功力深厚,对绘画艺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画画先要培育意趣,“以画寓意”,方能“妙合天趣”;如果只求模仿和形似,虽“刻意工巧”,“有物趣而无天趣”,终非上品。提倡学画者学名家笔意,以得“画意”。但屠隆的书画艺术显然被他的诗文和剧作成就所掩蔽,后世往往注重于他的诗文,忽略了他的书画成就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4 10:49 编辑

  三、屠隆的戏曲和汤显祖
  屠隆的戏曲创作,全部在其罢官之后。所著传奇《昙花记》《修文记》和《彩毫记》3种,总名《凤仪阁乐府》。
  《昙花记》原本写的是唐代功臣木清泰顿悟迷津,看破红尘,于是抛弃功名利禄,跟着和尚远去寻仙访道终修正果。其妻亦修持得超生,其子孝行,天子下诏让他承袭父位。作者写《昙花记》时自觉怀着宗教的意旨,他明确地说:“此余佛事也,以戏为佛事可乎?”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屠隆完全陷入到宗教的迷雾中。但毕竟他身处现实,现实的苦痛仍会时时萦绕于心,他对“世界一大戏场也”的认识,正是现实痛苦的回忆。
  《彩毫记》从仙道角度写李白一生不幸遭遇,剧中的李白是屠隆理想中的李白,或者就是屠隆自己。李白向道士说:“小生进则欲经邦济世,小建麟阁之勋,退则欲学道栖真,早证神仙之位。”这正是屠隆对自己一生的表白。剧中李白道:“ 思量一生都被这管彩毫作祸。孩儿你从此可学躬耕南亩,切不可效汝父拈此三寸枯竹也。”彩毫是毛笔,象征名利。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自重气节、不与腐败统治者合作的品格,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
  《修文记》写蒙曜一家好善,女儿湘灵先成了仙,她又助全家先后超度,皆成正果。客观上反映了封建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剧中残留着屠隆对现实黑暗的嘻笑怒骂和玩世不恭,有屠隆自己一家的影子。
  从艺术手法上看,屠隆剧作有其独到之处。他注意向民间俗语和民歌学习,有的民歌被直接用在剧中,不少曲词也体现出民歌的影响,这在明代戏曲作家中尚不多见;由于屠隆自己熟悉场上规矩,因此在戏剧关目设计上作了创新,比如《昙花记》中“群魔历试”一场,舞台效果很好;明清人一致指责“《昙花》终折无一曲”的作法,从现在来看,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雏形;许多曲词单独作为散曲,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屠隆戏曲的艺术虚构处理,对后代历史剧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屠隆和汤显祖是以剧作家面目出现的。今天,知道汤显祖的大有人在,知道屠隆的寥寥无几。而当时的情形恰恰相反,屠隆戏剧的声名、卖座率都强于汤显祖;屠隆崇尚道释、劝喻教化的戏强于汤显祖剧作中的人本思想;传奇故事强于汤显祖戏剧浪漫主义。虽然情节平淡得多,但当时人就是喜欢,这是时代的局限,。
  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都是一流的,但从来总有人谓“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指出音律方面有问题,美中不足。会演戏的写戏,和不会演戏的写戏,终究是有些差别的,屠隆在音律方面完全胜过汤显祖,正是这种对于舞台的实践体会,使他写的戏在当时总能紧紧攫住观众的心。
  屠隆和汤显祖是好朋友,两人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志趣爱好。同为进士,同放外省知县,同升礼部主事,同是被逐出官场者,同是文学和戏曲成就斐然,同“崇尚性灵”创作主张,又同是潜心佛学之人。万历五年(1577),汤显祖进京会试时与屠隆结识,此后长期有诗文往来,交谊很深。
  万历十一年(1583),屠隆擢升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而汤显祖正在北京礼部观政。两位才子终于有机会朝夕相处。他们对朝政有着一致的看法,鉴于对明末腐败朝政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反封建专制和特权的民主倾向使他们终成同僚中的相知。
第二年十月,屠隆遭参贬斥,当时在南京太常博士任上的汤显祖听到此消息后,遥寄了一信《答屠纬真》劝勉屠隆:“ 我辈终学当醉以桑椹,噤其饥啸耳。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江海萧条,大是群鸥之致。”后又写了长诗《怀戴四明先生并问屠长卿 》:“赤水之珠屠长卿,风波宕跌还乡里……古来才子多娇纵,直取歌篇足弹诵。”对屠隆被革职抱以深切的同情。屠隆读后十分感激,有信心坦然地面对罢官后的现实生活。
  次年三月,在汤显祖的一首诗中写道:“长卿曾误宋东邻,晋叔讵怜周小史。自古飞簪说俊游 ,一官难道减风流。深灯夜雨宜残局,浅草春风恣蹴球。”从“一官难道减风流”诗句看,汤对这屠隆和臧晋叔的风流惬意的如梦生活,显然认为要高于一芥小小官职。(臧晋叔,明朝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后被罢官。精研戏曲,兼长诗文,曾编辑《元曲选》。)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两次邀请屠隆到遂昌作客,两位戏剧家在山城煮酒纵歌,研读《西厢记》,遍游遂昌古刹名山,所到之处留有诸多诗篇。特别一提的是,当时汤仙祖正在修改《紫钗记》和批订《董西厢》,和屠隆的切蹉交流后,触发汤仙祖的灵感和思绪,从而创作了传世的《牡丹亭》。屠隆在遂昌住了十余天,汤显祖在绵绵的秋雨中送别屠隆,作诗表达了对屠隆的依依惜别之情。
  万历三十四年(1606),汤显祖的《玉茗堂文集序》准备开印,请屠隆作序,屠隆欣然应允,序中赞赏作品:“气节孤峻”“为政简易、大得民和”“诗道亦且日进,登峰诣极”,对汤显祖充满敬重。
  汤显祖与屠隆的友谊延续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神交”到挚友和知音。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0: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屠隆与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享誉古今中外。有人考证,最早将龙井茶写入诗文的是元代虞集的五言诗《次邓文原游龙井》,最早赞美龙井茶的长诗则是屠隆的《龙井茶歌》。2004年,在杭州龙井寺旧址附近发掘出屠隆的《龙井茶歌》石碑,成为探访龙井和龙井茶历史文脉不可多得的文物。
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末初秋,屠隆与友人在龙井游览,喝了用龙井泉水泡的龙井茶后,欣然命笔作《龙井茶歌》:“山通海眼蟠龙脉,神物蜿蜒此真宅。飞泉歕沫走白虹,万古灵源长不息。琮琤时谐琴筑声,澄泓泠浸玻璃色。令人对此清心魂,一漱如饮甘露液。吾闻龙女渗灵山,岂是如来八功德。此山秀结复产茶,谷雨霡霂抽仙芽。香胜旃檀华严界,味同沆瀣上清家。雀舌龙团亦浪说,顾渚阳羡讵须夸。摘来片片通灵窍,啜处冷冷馨齿牙。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采取龙井茶,还念龙井水。文武每将火候传,调停暗合金丹理。茶经水品两足佳,可惜陆羽未知此。山人酒后酣氋氃,陶然万事归虚空。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即此便是清凉国,谁同饮者陇西公。”
作者由衷地抒发了对龙井泉水与龙井茶的热爱。称赞龙井泉是山海相通的龙脉海眼,色似玻璃,饮如甘露,香胜檀香,味赛甘露,是通灵窍的醒酒佳品。
除了这首著名的《龙井茶歌》,屠隆还在《考槃余事•茶说》中对龙井茶、龙井泉作有记载:“龙井,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妙。近有山僧焙者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对龙井茶的生产地点和规模作了说明。《考槃余事》是屠隆的一部艺术随笔,清代钱大昕评价《考槃余事序》说:“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相鹤、观鱼、焚香、试茗……靡不曲尽其妙”。后人将其中论茶部分单独辑为《茶说》,作为明代茶书之一。
《茶说》约2800字,文笔高雅洗练,流行很广,对以后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屠隆擅长品茗艺术,曾说:“竹风一阵,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描绘出了品茗中的无限意境。他深知品茗意趣,他的“净几明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豆棚菜圃,暖日和风,无事听闲人说鬼”之说,被后人广为赞赏与引用。
《茶说》中屠隆对采茶、制茶的论述,反映了他对茶事的精通。对择水、养水、洗茶、候汤、注汤、择器、涤器、茶具等整套茶艺的论述,证明他对茶艺的深刻体会。
对烹茶选水,屠隆推崇秋水“白而冽”,指出“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他推崇雪水,因为“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而地下水,能达到清寒,屠隆认为是“乳泉漫流者如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 因此,他在《龙井茶》一诗中说:“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认为好茶须用好水来冲泡,才是一杯好茶。
品茶还需要一个清幽的环境,要求是:“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在《香笺》中,屠隆还描述了一种超凡脱尘的意境:“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如果在这种环境中品茶,人的心灵能得到净化,人世间的许多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让人的思想舒展自然的性灵,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得到升华。只是常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屠隆认为:“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阐述道:“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如果有好茶,但饮茶者不过是个粗俗浅薄不懂茶道的人,则好比用甘美的泉水去灌溉野草。
茶具的配置与选茶、择水、候汤同等的重要。在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汤呈 “淡红”色,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从宋代开始,由煎煮改为“点注”,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因而青色茶碗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到了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茶汤又变为“黄白色”。对此,屠隆提出了茶盏应该“莹白如玉,可试茶色”,又认为择器则“幽人逸士品色宜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对茶器的理解,在明代的所有茶书中,屠隆的看法最有代表性。
直至今日,屠隆的《茶说》仍是茶文化中的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屠隆与茶文化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享誉古今中外。有人考证,最早将龙井茶写入诗文的是元代虞集的五言诗《次邓文原游龙井》,最早赞美龙井茶的长诗则是屠隆的《龙井茶歌》。2004年,在杭州龙井寺旧址附近发掘出屠隆的《龙井茶歌》石碑,成为探访龙井和龙井茶历史文脉不可多得的文物。
  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末初秋,屠隆与友人在龙井游览,喝了用龙井泉水泡的龙井茶后,欣然命笔作《龙井茶歌》:“山通海眼蟠龙脉,神物蜿蜒此真宅。飞泉歕沫走白虹,万古灵源长不息。琮琤时谐琴筑声,澄泓泠浸玻璃色。令人对此清心魂,一漱如饮甘露液。吾闻龙女渗灵山,岂是如来八功德。此山秀结复产茶,谷雨霡霂抽仙芽。香胜旃檀华严界,味同沆瀣上清家。雀舌龙团亦浪说,顾渚阳羡讵须夸。摘来片片通灵窍,啜处冷冷馨齿牙。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采取龙井茶,还念龙井水。文武每将火候传,调停暗合金丹理。茶经水品两足佳,可惜陆羽未知此。山人酒后酣氋氃,陶然万事归虚空。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即此便是清凉国,谁同饮者陇西公。”
  作者由衷地抒发了对龙井泉水与龙井茶的热爱。称赞龙井泉是山海相通的龙脉海眼,色似玻璃,饮如甘露,香胜檀香,味赛甘露,是通灵窍的醒酒佳品。
  除了这首著名的《龙井茶歌》,屠隆还在《考槃余事•茶说》中对龙井茶、龙井泉作有记载:“龙井,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妙。近有山僧焙者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对龙井茶的生产地点和规模作了说明。《考槃余事》是屠隆的一部艺术随笔,清代钱大昕评价《考槃余事序》说:“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相鹤、观鱼、焚香、试茗……靡不曲尽其妙”。后人将其中论茶部分单独辑为《茶说》,作为明代茶书之一。
《茶说》约2800字,文笔高雅洗练,流行很广,对以后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屠隆擅长品茗艺术,曾说:“竹风一阵,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描绘出了品茗中的无限意境。他深知品茗意趣,他的“净几明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豆棚菜圃,暖日和风,无事听闲人说鬼”之说,被后人广为赞赏与引用。
《茶说》中屠隆对采茶、制茶的论述,反映了他对茶事的精通。对择水、养水、洗茶、候汤、注汤、择器、涤器、茶具等整套茶艺的论述,证明他对茶艺的深刻体会。
  对烹茶选水,屠隆推崇秋水“白而冽”,指出“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冽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唯夏月暴雨不宜。”他推崇雪水,因为“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而地下水,能达到清寒,屠隆认为是“乳泉漫流者如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 因此,他在《龙井茶》一诗中说:“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认为好茶须用好水来冲泡,才是一杯好茶。
  品茶还需要一个清幽的环境,要求是:“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在《香笺》中,屠隆还描述了一种超凡脱尘的意境:“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如果在这种环境中品茶,人的心灵能得到净化,人世间的许多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让人的思想舒展自然的性灵,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得到升华。只是常人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屠隆认为:“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阐述道:“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如果有好茶,但饮茶者不过是个粗俗浅薄不懂茶道的人,则好比用甘美的泉水去灌溉野草。
  茶具的配置与选茶、择水、候汤同等的重要。在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汤呈 “淡红”色,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从宋代开始,由煎煮改为“点注”,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因而青色茶碗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到了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茶汤又变为“黄白色”。对此,屠隆提出了茶盏应该“莹白如玉,可试茶色”,又认为择器则“幽人逸士品色宜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对茶器的理解,在明代的所有茶书中,屠隆的看法最有代表性。
  直至今日,屠隆的《茶说》仍是茶文化中的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4 10:54 编辑

  五、奇才之逝
  屠隆是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患性病而死的。他何以患上这种恶疾的呢?这还得从明万历年间的社会风气说起。
万历十年 (1582)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废止了改革,朝廷开始走向没落。皇帝亲政后深居内宫三十年不上朝,穷奢极欲,不择手段敛聚钱财。使得人心惶惶,民变纷起,官僚集团各派之间又互相火并,表面的歌舞升平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明史》称:“明之亡,实亡之于万历”。事实确实如此!
  明代中后期,是个淫风甚炽的年代。冯梦龙说:“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万历年间,大小城市妓院遍布,媚药秘方大行其道,淫具亵器公开买卖。街市集镇,茶楼酒肆,那些御女之道,房中之术,淫秽文字,春宫图画,更是堂而皇之。全社会对于淫荡,已到了麻木的地步。
  在世风日下的时代,时代精神丧失了积极进取,剩下的只有轻狂浮躁。人们对现实不满,对未来又不抱希望,也不再对国家的前途和建功立业存有幻想。社会的归宿和认同感的丧失,自然不会去遵守道德戒律,人最基本的原始欲望得以膨胀,人们越来越去追逐声色。
  只要有娼妓,只要有进行性交易的行业和场合,性病传染必定要成为社会公害。从汤显祖写给屠隆的“戏寄十绝”诗中略存调侃之意看,性病是当时社会的常见病。好朋友害了梅毒,在汤显祖看来,不过和伤风感冒一样,一点未感到惊讶,只认为这是风流,不是丑恶。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金瓶梅》正是这种风气所及的产品,与明中后期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淫风是分不开的。后人怀疑《金瓶梅》为屠隆所著,确有其一定道理。
  民风的淫佚,是在帝王和国家的大小官僚带动、商人性消费的勃兴、文人自命风流的推波助澜下,才形成这种毫不为耻的社会淫风。风气一旦形成,便会左右社会和人的意识,作家当然也不能例外。而屠隆才情显著,风流倜傥,算得上是此道中的一位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他交游广、绯闻多,时常有是非紧随着他。他是一个在官场、文坛、娱乐圈、色情场不断制造头条新闻的风流才子。而最轰动的一次,莫过于万历三十年 (1602)中秋在福州的乌石山凌霄台,他一手策划的“无遮大会”了。
  “无遮会”一词,原出佛经,有自由论坛之义。但这次大会说到底,是屠隆给自己找乐的超级堂会。他邀集戏坛名角、文林士子、新旧情好、香艳女流相聚于乌石山凌霄台,连开三天三夜的“无遮大会”。还有不请自来的名流高门、骚人墨客、俊才雅士,足足有数百人之多。他们看戏论文、吟诗作画、听曲饮酒、引吭高啸,象是文坛的一次盛会。大家众口一致,把屠隆捧得天昏地暗,忘乎所以。这位当时名声最响的戏剧家以此向世人展示他的才艺。年逾花甲的屠隆奋袖加入群优之中作《渔阳鼙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全场为之轰动。折腾过后三年,大概老天爷也有点嫌他太闹了,就把他请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因此,这次大会也是他风流一生闭幕前的最后一次出场。
  他大概预感到苦日无多,趁活着还有口气,先给自己开个追悼会,作一次告别仪式。这份良苦的用心,是敛约自重,清高自守的汤显祖难以理解的了。
  而其实,屠隆对纵欲是持批评态度的,他一再强调“唯无欲之人乃可以为大臣”。但他的人才观中又认为非常之人是可以超越常人的,比如好色、狂放不羁。他们的经世之才和那些小节相比不值一谈。他认为自己是个精英文人,是个另类,不在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范围之内。他自我辩解为“贤达市人之所以异者,在心之染不染也”。说是象我等精英人物只要心中明白,行动上是可以无所谓的。这种思想在晚明追求个性解放的文人中普遍存在。
  嘉会难逢, 盛筵易散。屠隆倦游归来, 渐感门庭冷落。以往纷至沓来约稿乞文的人越来越少了, 先前的诗侣酒友因他少酒缺肉也过门而不入。屠隆生计萧条, 家境渐感凄苦,既无钱治病,又难以谋生,直至要向邻人乞米度日。他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剧烈疼痛一直到耗到油尽灯灭。
  万历三十三年(1605),这位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剧家就这样以悲剧的形式离开了人世。
  我们惋惜这位天才戏剧家。若以通常的目光来看,很容易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对他一生前后的行迹变化难以把握。从本质上来说,屠隆是个极难得的大艺术家,而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感性的,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可理喻的举动,绝非普通人所能理解得了的。
如今,除了中国文学史家和戏曲史家外,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屠隆了。他是谁?写过些什么作品?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但他是一个死于性病的中国文人,以及由那个时代催生的文学浊流,这种互依共存的关系,倒是值得后人去思索的。
作家、作品、时代、风气,说到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2003)

参考书目:《明史》、《鄞县通志》、《四明谈助》、《屠隆研究》、《屠隆年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1: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屠老先生没想到400多年后有一个小街坊会关注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