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76|回复: 2

《晚钟悠悠》连载--难 以 尘 封 的 记 忆

[复制链接]

290

主题

122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90
发表于 2021-5-24 11: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24 11:04 编辑

——学生心目中的蔡国黄老师
  蔡老师是我初中时代的老师,他不担任我们班级的课,但同学们都很关注有关于他。传得最多的是他上语文课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他有本事将课文相关的内容变成故事,一个接一个串起来讲,所以他授课的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巴不得每堂都是他教的语文课。
  学生对语文课兴趣,成绩自然也上去了。这种独特的教课方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是没法做到的,在以后我有机会上讲坛时才有这样的体会。只有钟情于教育事业、深爱学生的人才会这样用心去做。
  有一次传闻蔡老师是信佛念经的,有人看见他走在路上口中念念有词,同学跟他打招呼都没听到。许多同学不信,于是大家打赌,派两个人一路跟在他后面听个明白。第二天报告出来了:“哪里在念经呀?分明听见他在背诵一首又一首唐诗呢!”谣言破了,大家心中不禁又生出许多敬意来。
  蔡老师有时周末也给全校学生讲故事。在分部的小天井里搭起个简陋的讲台,瘦长的身躯,浓黑的眉毛,深邃的目光,比划着手势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态。学生们下面瞪一双双滚圆的眼睛,好像身历其境一般。好多老师到时也坐不住出来听,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转眼之际,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近古稀,但聊起往事,居然还能记起蔡老师讲的故事来。可印象之深!
  这样美好而平静的读书时光太短了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陷入乱哄哄的无序状态,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满了大礼堂。教职员工们相互揭短,学生们批判教师。出身不好的想表现得积极一点以便过关,出身好的又想乘机崭露头角。蔡老师因为出身关系,自然首当其冲的当作批判对象。我当时17岁,每天用迷惘的眼睛去看大字报,揭发蔡老师的无非是出身“反动”家庭;向学生讲故事宣扬“封、资、修”;“毒草”书看得太多,“唯有读书高”思想严重。按时下的社会标准来看,这些“罪状”正是应该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蔡老师没法再备课教书了,面对来势汹汹和莫名其妙责,他只得很无奈地拿起笔来一一应答。他写的都是自我辩护和对责问的回答,从来没见到过揭发他人的东西。看得出,他对此非常较真,就像平时改作业一样,总想竭力去纠正大字报的每一个错处,仔细辨析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但这是徒劳的,你越解释罪行越多,罪名也越大。大概他有一天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就再见不到他写的大字报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大部分同学不关心他写的是什么,只是饶有兴趣欣赏他的一手毛笔字,经常听到有人边看大字报边赞叹:“蔡老师的一笔字写得实在好,端端正正的就像他做人一样。”还有更荒诞可笑的事。有个同学羡慕别人大字报写得多,自己又觉得无材料可写,体现不出自己的革命态度,一天突发奇想:蔡老师名字为什么叫“国黄”呢?岂不是想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这一发现使他大喜过望,兴冲冲找毛笔来写,旁边的同学们见了鄙夷“你这家伙也实在太可恶了,以前总听你讲蔡老师如何如何好,现在咋翻脸不认人,还胡说八道了呢?”那人听了脸上无光,自己也觉得实在无聊得很,赶忙讪讪地将纸撕了。
  不久,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无可奈何地看着蔡老师被送进“牛棚”——学校的畜牧场。在这段严酷的日子里,蔡老师每天低着头,默默地捞水草、喂牲畜、挑猪粪、运饲料,整天一刻不停地忙碌在猪圈和牛栏间,甚至不准回家。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自从蔡老师到了畜牧场之后,畜牧场发生了人人都能察觉变化。原先乱糟糟、臭烘烘的猪圈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杂物分门别类堆放起来,每个猪圈都挂上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用方正的毛笔字记录着每头猪的品种、出生年月预产的日期、饲料用量等,令人一目了然,大家都暗中赞道:“不亏是蔡老师,做事总跟别人不一样,做一行像一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122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9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24 11:08 编辑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精神摧残和繁重体力劳动下,蔡老师居然变胖了,原先憔悴的脸色变得红润,瘦弱的身体显得健壮许多,走路也比以前精神多了。同学们议论,有人说蔡老师长期缺乏运动,这是通过劳动锻炼的结果;也有人说是蔡老师迫于严酷的环境而安天乐命了。其实这些都错了!依我看,这是有尊严的知识分子内心强大的表现。只有那些与思想、道义、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人,才不会屈服于淫威。他们看似随遇而安,实则内心淡定得很,在精神世界里始终怀有深远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这样的人是很难被打倒的。往后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见到蔡老师是在1981年的春天了,当时他在宁波师范学校任教。那年,我报考入学甬江业余学校大专中文班,蔡老师是中文班的外聘教师。他还和十几年前一个模样,浓黑的眉毛,深邃的目光,只是脸上平添了几多人生沧桑的皱纹。他看着这么多爱读书的学生,脸上时常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大专中文班,特别令我难忘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件是,有个同学因为写文章引用了一段古文,却不知道古文的作者和出处,上课时来请教蔡老师。蔡老师仔细看了后说:“我也没看到过这段文字。如果不急的话,我可以回家试着去找。”蔡老师离开后我对这个同学说,要在浩繁的古书堆里寻觅一段文字,这无疑是大海捞针!再说,蔡老师白天晚上都在上课和备课,有这么多时间吗?他听了顿时也感到不安起来。
  没想到的是,一星期后蔡老师拿来一张写满字的纸,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位同学捧着答案感到十分意外,他感动地说:“这要耗费老师多少心血啊!”蔡老师听了神情凝重地说:“文化革命耽误了你们十年宝贵的青春,我没有理由不尽我所能,因为我是教师啊!”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
  还有一件事中文班同学都不会忘记的:第二学期时,由于教学计划的改变,学校打算中断蔡老师教的古代诗词课程。消息传来,两个班级的同学群情激昂,大家几次涌到教务处去“抗议”,以致校长没了法子,再三到各个课堂作解释说明:“绝对没有不尊重蔡老师的意思,实在出于无奈啊!恳请同学们千万谅解。”
  得知实在没法留住蔡老师了,同学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眷恋和尊敬之情,约好在蔡老师最后一堂课那天早点到教室,由一个同学撰写了一副对联,具体内容我忘了,只记得横批是“为人师表”,大家看了一致拍手叫好。于是将对联平平整整地贴在黑板上,坐下来等着上课。
  平时蔡老师都是早到晚走的,这一次看到教室里早已坐满了同学感到非常诧异,蓦地抬头看到了那幅对联,他面对黑板细细地看了好久,而后缓缓地转过身来,这时他的眼眶里已噙满泪水,许久才语不成声地说:“同学们,你们,你们对我太好了……”教室里静寂无声,四十多双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可敬的师长,突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蔡老师的课上得好,这是教育界一致公认的。每一个听过蔡老师上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慨: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经他的解释,恍如身历其境,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诗词能演绎到如此美妙,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享受。有位当教师的同学说得好:“听过蔡老师的课方才知道什么叫作真才实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122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9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1: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课能讲到如此境界,来源于他一生从事教学的丰富经验沉积,加之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修炼,还有深厚的、非同一般的家学渊源,养成了他宽广的胸襟,方正的人格和超然的性情,方能在寂寞的长夜孤灯下苦苦求索,在严酷的暴风骤雨中安若泰山,既完善了作为一个教师的高尚形象,也完善了自身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素养。在物欲纷争的浮躁时代,耐得住寂寞,保持着一片真诚和良知,甘心尽愿地去浇灌这片文化的沃土。
  岁月荏苒,转眼四十多过去了。但美好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的。每当窗前灯下翻开书本时,在图书馆聆听名家讲座时,尤其是每年教师节到来之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蔡老师,想起当年讲故事时神采和音容笑貌,想起“文革”时的从容淡定,想起他在业余学校和我们相处的情景。我知道,这种记忆是一辈子的。(2011)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月雅湖 + 10 赞一个!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