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1969年10月,我来到绍兴皋北公社杨浜村插队落户,被安排在一户农民家里。户主秦华中的母亲,我称呼她“婆婆”。 时值金秋,田野一片金黄,正是收割的季节。下地收割了一天,累得我腰酸背疼,再看看双手,手掌上已鼓起七八个血泡,肚子也早已饥肠辘辘。我筋疲力尽地回到婆婆家。婆婆似乎知道我的心思,特地装了满满一大碗米饭递给我。我知道农村的粮很紧张,不敢多吃。吃着吃着,忽然,我的筷子碰到硬硬的东西,拨开一看,是一个荷包蛋。我端起碗,去找婆婆。走到灶间,我呆住了:婆婆和她的女儿正吃着菜泡饭。我难过极了,因为自己的到来,给婆婆一家增加了负担。 几年后,我应征入伍。我穿上军装,在县城党校集合,第二天就要整装出发。突然,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应声站起来,只见门口站着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是婆婆!”我惊喜地喊出声来,迎出门去。“婆婆,您这么大年纪还来看我。”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婆婆是不会花两角五分钱乘公共汽车来城里的。我发现婆婆也含着泪,她的嘴唇颤动着,轻声说:“你帮我家做了许多事,可我家穷,没好好待你,今天就煮了几个鸡蛋,为你送行。”泪水蒙住了我的双眼,我模糊地看到婆婆提着的篮子里,装着十几个鸡蛋和一斤香糕。我了解婆婆家的情况,这鸡蛋原本是她家用来换油盐酱醋的啊。 四十多年过去了,婆婆给我的鸡蛋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记忆深处。 来源:浙江老年报浙里养俱乐部版 作者: 董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