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24 编辑
山南是余姚市三七市镇的剡岙,山北是慈溪市观海卫镇的杜岙。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剡岙有罗仲舒墓,杜岙有袁韶墓,均为南宋墓冢,入官府的防护录。听说两处的古墓虽然没有了,但还有残存的石人石马,我约了几个朋友,专门去看石人石马。 据史料记载,袁韶和罗仲舒均为庆元府(今宁波市)人,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年,均为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两人先后都在太常寺任过职,袁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罗仲舒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能入朝议事,均为二品大员,生前多有建树。致仕后,两人都在宫观“奉祠”,袁韶提举洞霄宫,罗仲舒奉祠千秋鸿禧观。袁韶赠少傅,后以郊恩累赠太师、越国公,卒葬杜岙;罗仲舒封慈溪县开国男,卒葬剡岙。 罗仲舒(1156-1229),慈溪县石台乡罗江(今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人。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罗仲舒,字宗之。淳熙十二年魁上舍,除安庆教授;十四年登进士第,嘉定十年入朝,除国子学录、十一年迁太常博士,加朝议大夫,宗正少卿,直显谟阁,加金紫光禄大夫。”光绪志还说,罗仲舒少年时性情恬淡,读书过目成诵,初以辞赋应选举,后与楼钥探讨理学。知宜兴县时,惠利周洽,政绩为该县历任之最。晚年授慈溪县男,食邑三百户,主管千秋鸿禧观。绍定二年卒,年七十有四。其孝闻名乡里,罗江老街旧有二贤祠,就是祭祀他与唐孝子张无择的。 袁韶,字彦淳,生卒年月不详,鄞县南廓(今海曙)人。据《袁氏旧书目序》记载:“绍定辛卯(1231),公(袁韶)自宥府(枢密院)归里,不知其年至将耄,如是者七年而薨。”《宋史·袁韶传》记载:袁韶“卒年七十有七,赠少傅。后以郊恩累赠太师、越国公”。由此推算,袁韶1231年归里,七年后的1237年去世,享年77岁,其出生应为1161年,比罗仲舒小五岁。据《宋史》、《嘉靖府志》记载:袁韶淳熙十四年进士,嘉定四年召为太常寺主簿,累迁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临安府尹,绍定初拜参知政事,曾出任浙西制置使,端平初年提举洞霄宫。 罗仲舒墓遗址在三七市镇剡岙进去一里许的半岙,俗称罗丞相墓。在一个农家院内,我见到了一匹石马,雕刻精细,腿部以下已陷入土中;两尊武将拄剑而立,高约二米,其中一尊少了盔缨。当地老人陈孝敖说:“墓穴在围墙外山坡,拜台在墙内,本来武将前面还有一对文臣,石马后面还有石羊、石虎。”同行的赵伟伦先生则告诉我:“旧时,罗江罗氏族人在族长太公的带领下,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来上坟,从不间断。‘土改’以后就不再来了。”我发现墙外的山坡是一片竹林,墓冢已了无痕迹;墙内的拜台和神道早被水泥覆盖,成了农家的天井,延伸到院外的神道成了村道,石羊、石虎自然不见踪影;而昔日守护神道的武翁仲,被砌入墙内站在大门两侧,俨然成了农家的看门人。 杜湖南滨的解家村,是传说中的初唐名臣虞世南的故里。村中的一个池塘边堆放着啤酒瓶箱,旁有一尊石虎,有村民告诉我,这是从王坟搬来的。村民所称的王坟就是袁韶墓,坐落在离村不远的双峰山南麓,山坡前的竹林中,有慈溪县人民政府1986年立的石碑:“袁韶墓,慈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老人回忆,旧时一里多长的神道两侧不仅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华表柱,还有台阶、明堂、石亭、牌坊等。一路进去,神道已被荒草湮没,仅剩的两尊文臣、一尊武将、一对石马陷在竹林之中。文臣宽袍大袖,执朝笏,衣褶纹理分明,可惜头颅已失。最可怜的是石马,缺头少腿,遍体鳞伤,其中一匹几乎粉身碎骨。半个世纪前,在高举三面红旗的激情岁月里,墓前的石台阶、牌坊、华表柱等均被敲碎,去充当水库大坝的石料。接下来的十年浩劫,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也横遭砍头、削鼻、剖腹、分尸的酷刑。但是,袁丞相还是要比山南的罗宗正幸运。毕竟,他还能安静地躺在大山深处,还有三尊文臣武将和两匹残废的石马守护,不像罗宗正,连墓地也成了农家的院落。 袁韶是鄞县人,为什么将墓建在杜湖岭下,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宋宝庆年间,慈溪一带洪水泛滥,袁韶心急万分,连奏三本向朝廷陈说灾情。可是,理宗并不理会。情急之中,想起皇上信佛,于是奏说达蓬山佛迹寺年久失修,请朝廷拨银修缮。这招果然灵验,理宗马上批准拨银十万两,命袁韶重修佛迹寺。但袁韶并未修寺,全部银两用于赈灾。三个月以后,理宗问起修缮情况,袁韶推说尚需一月完工。一个月后,理宗要袁韶陪他去佛迹寺开光。袁韶急了,如果理宗真上了达蓬山,这欺君之罪会有杀身之祸。恰巧在此时,慈溪名流杜云良前来拜见。杜云良说:“我慈溪百姓对大人感激不尽,送一坛杨梅烧酒以表心意。”袁韶连连说:“先生客气了,快快请坐。”落座后,杜云良见袁韶愁眉不展,一问,袁韶便把皇上将去佛迹寺开光之事说了一遍。秀才出身的杜云良见多识广,人称“智多星”,只见他略作思索便说:“大人,此事只有走一步险棋了。”袁韶说:“老先生赐教。”杜说:“你让皇上从水路走,由临庆航道到慈溪的祝家渡上船,陆路的事就由我来安排吧!”并如此这般说了一番,袁韶说:“也罢,只能如此了!”这天,理宗从临安上船,一路经余姚、过丈亭,在祝家渡上岸后沿官路北上。大约走了十多里地光景,来到杜湖岭下石步庙前的大樟树下,杜云良与州、县官员早在此迎候。众人见过皇上,让理宗换坐“山轿”出发。走了一段山路,理宗感到轿子好像随时要翻。原来,山轿是杜云良设计的,轿门朝下往上抬,因此感觉愈加危险。乘轿夫息脚,理宗问道:“袁爱卿,今天朕坐的轿子怎么不稳?”袁韶说:“这轿子是山路专用的,皇上掀开轿帘还能看到沿途风景呢。”理宗又问:“这是什么山岭?”袁韶说:“臣也不知,得问当地乡绅。”于是唤来杜云良给理宗回话。杜云良说:“这地方叫杜湖岭,也叫低岭。”理宗又问:“此去达蓬山还有多远?”杜云良说:“远着呢。过低岭后是通天岭,过通天岭后是倒爬岭,后面还有塔岭、长溪岭。”理宗问:“那里的山岭比此处如何?”杜说:“皇上,山岭取名依据山势,通天岭、倒爬岭、塔岭自然要比低岭峻险。”理宗想,低岭尚且如此,那通天岭,倒爬岭、塔岭更不得了。于是对袁韶说:“袁爱卿建寺辛苦。朕不习惯山路,开光之事也由爱卿代劳了吧。”说完,命人抬轿下山,原船返回临安。送走了理宗和大小官员,袁韶对杜云良说:“慈溪百姓待我恩重如山,我死后就葬在这双峰山下吧。” 七月的正午炎热无边,我的思绪也随之飞腾。对于这两位古人,无论是史志的记载还是民间流传的轶事,都是值得缅怀的。面对700多年前的墓冢遗址,我想,物质可以被时间、被愚昧、被贪婪吞噬,但是精神的东西,老百姓代代相传,不但不会遗忘,还会流芳百世。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姚江》2009年冬季号,原标题为《山南山北两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