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16 编辑
史嵩之(1189—1257),这位南宋史家最后一位执掌朝政的丞相,身后为什么不魂归故里、与他的先人们同眠东钱湖畔的山林之间,却偏要独眠在慈溪县的车厩(今余姚市河姆渡镇)山中?有人说,这是史嵩之相信了堪舆家的风水学说。笔者以为不仅于此,一定还有诸多原因让史嵩之做出这一决断,这其中包括史家与慈溪的渊源。 史氏的显赫,始于史嵩之的五世祖史诏。而史诏的成才,则得益于其母叶氏的教子有方。叶氏常对儿子说:“纵观圣贤之书而操笔作语,为士者孰不能?要当慕古人行己为贵尔。”意思是博览圣贤之书,然后写文章,读书人谁都会,学习圣贤的品行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这段话堪称教子读书的典范。母亲的教诲,使史诏“愈自刻励,遂以学问德业为士大夫称道”。史诏后来以八行垂训被朝廷举荐,家门渐渐兴旺,子孙相继入朝,一举成为四明望族,开创了史氏长达百年的辉煌。正如史氏的一位后人在祭扫叶氏墓时所吟:“生前苦节耐时光,漠漠幽魂节更长。春露秋霜六百祀,墓旁犹觉姓名香。” 去世后600年,还有后人祭扫,可见叶太夫人是怎样了得,她得到了史氏家族普遍的尊敬。对此渊源,史嵩之当然是知道的,他曾在他的文章中曾深情地赞美过这位先人。史嵩之认为,史氏的发达源自慈溪,将自己的身后交付给这块发源地,图的就是其后世东山再起。 至于车厩,与史嵩之更有割不断的亲情。俗话说“小了外婆家,大了丈母家,老了囡屋里”。外婆家是人生的第二故乡,那里的山山水水与外婆一样亲切。史嵩之的外婆家就在车厩孙家坪。孙家也非等闲之辈。车厩孙氏始迁祖孙惟晸是唐僖宗时期(875-888)镇海军节度使,领润、苏、常、湖、杭、睦六州。史家尚未发迹时,孙家就已经是四明望族。据《厩山乐安孙氏宗谱》记载,史嵩之的外祖父孙景南,是厩山孙氏德四房孙德达的五世孙,孙景南“生五子,梦镗、梦辰、梦谅、梦发、梦椿,一女适鄞县史弥忠公为配,生五甥,长嵩之、次岿之、岩之、嶷之、峣之,俱自出焉。”史嵩之的这五位舅舅的年龄应该与其相仿,自幼一起玩耍。五位舅舅当中,后来有四人为官,其中大舅孙梦镗、四舅孙梦发是甲科出身,连同外公家族中的那些表舅,与他同时期的至少有六位舅舅登进士第。就是这些舅舅们,对史氏的事业很支持,如孙梦瑀“诰授通奉大夫,未一年,丞相史弥远当国,以亲故避嫌致仕荣归”;又如孙梦镗“诰授朝议大夫,公迺史嵩之母舅,及嵩之为相,屡召不起。”对此,史嵩之当然是心存感激,觉得史家亏欠了孙家很多,这恐怕也是其要在外家——西天峰下(现称史门山)兴建生圹和功德寺的原因之一。 其实,早在史嵩之筑墓之前,就有左丞相郑清之在此地长眠了。郑清之也是鄞县老乡,其祖父郑覃是史浩青年时期的朋友,史浩曾命史官将郑覃事迹列入忠义传,颂扬郑覃在金人面前不屈的大义行为。郑清之嘉定十年(1217)中进士后,受到史浩之子史弥远的栽培。史弥远晚年将他作为接班人,推荐其担任右丞相,继而在端平二年(1235)特进左丞相。而史嵩之在嘉熙二年(1238)拜参知政事,次年拜右丞相兼枢密、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虽然两人政见经常相悖,时有争执,但丝毫不影响两家的世交关系。史嵩之在车厩安排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应该还有一层陪伴同僚、朋友的意思。 车厩的开寿普光禅寺,是史嵩之的功德寺,为其闲居时(宝祐二年)所建。旧时的寺院有布局上的控制,一个地方不可以建得太多。且唐宋时期,贵戚勋臣建功德寺的风气盛行,有额的功德寺有住持僧受赐紫赐师号的优待;有敕度僧尼的优待;还有优免科差敷配的特权。所以,南宋朝廷开始限制,一般不再轻易赐额。据说开寿寺是“以前执政恩请于朝得赐额”的。可见,理宗皇帝给足了这位前丞相的面子。事实也是这样,宋理宗从来没有忘记过史嵩之,曾三次想恢复他的职务,一次是淳祐六年服丧期满;一次是淳祐十年郑清之病重;最后一次是宝祐四年史嵩之自己要求晚岁守蜀。但是,每次都因遭到其政敌的强烈反对而流产,致使史嵩之赋闲十三年,“终不得复出”。这是他的悲剧。如果当年史嵩之当年能顺利复出,南宋的历史或许就会改写,而车厩岙中或许就会少了“史门村”这样一个小村。 我想,当年的史丞相就是带着感情、带着希望长眠在车厩岙这方热土上的。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日报》2012年10月20日A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