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38|回复: 1

《晚钟悠悠》连载--奉化江上的北渡村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1-5-1 13: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1 13:45 编辑

  奉化江发源于溪口四明山的大湾岗,经亭下水庫溯源而下,汇合东江后过方桥,又绕了个大弯到了一个叫北渡的地方。奉化最北端的渡口而名,两岸各有一个以渡口命名的村子,西岸原属鄞县,叫鄞县北渡;东岸属奉化,叫奉化北渡
鄞县北渡村南濒奉化江,北临南塘河,与鄞奉公路邻近。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古村。
过去,南塘河上有往返宁波市区濠河头至鄞江的木航船,船上有竹篷以御风雨,船舱两侧以木板为座,一条船可乘坐二三十人。最早,单只的航船是由拉纤、摇橹独立航行。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出现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拖轮,一只拖轮拖着七八条木船,状似长龙,穿桥洞、过弯道、鱼贯而行。每逢过年过节,航船埠头人声鼎沸,客货拥挤,热闹非凡。
  那时候,奉化江上还有宁波至奉化西坞的客轮,连接沿岸乡村。往返整条航线需要一天时间。早上7点同时由二地相对航行,一般中午可以到达终点。在西坞还有夜航船下午3点钟开船,半夜到达宁波,做水产生意的小贩从奉化海边进货,夜里在船上睡觉,第二天一早在灵桥市场卖完海鲜,正好坐7点钟航船返回家乡。客轮到北渡时会呜号,撑渡船的人将渡船摇到客轮边,将客轮上的客人接到渡船,又将渡船上的客人送到客轮。
  现在,这一切已成为回忆。目前村村通公交,便捷的公交替代了往昔缓慢的航船。鄞江航班在2001年2月28日停船,西坞客轮也在1995年5月4日完成了历史使命。
  村里的古建筑不少,还金桥、还金亭、听泉桥、渡口边的古亭、风堋庙、狗颈塘等风貌依旧,但都少为外人所知。
还金桥的传说来自清朝年间。有个奉化人去宁波府缴库银,从奉化北渡摆渡过江后,在鄞县北渡的渡口边打起了瞌睡。醒来后匆匆赶路,却忘了带上装有库银的袋子。村里一位老人捡到库银后,及时归还了他。为表示谢意,那位奉化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桥,取名“还金桥”,以赞颂老人拾金不昧的品德。
  经查,还金桥其实在明代已经存在,因此这个“拾金不昧”的建桥传说要么年代有误,要么就不是真的,但“拾金不昧”的事肯定在此发生过,根据是“还金亭”石柱上的楹联内容:
  “积阴功以裕后人、守身如玉;行方便常师往哲、追踵还金。”
  “夏邂日、冬邂风、小坐何妨踞石; 祖能作、孙能随、积功都在还金。”
  “眺鄞江之南、少憩亭中、题柱且挥毫、开口何曾能唾玉;自剡源而北、偶过桥上、见财将起意、问心忽觉愧还金。”
现在的还金桥是村人孙梅堂在民国1922年出资重修的。
  孙梅堂(1882——1958年)是这个村的名人。1902年为继承父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缀学,接管了上海的美华利钟表总行。当时我国的钟表行业最有名的是“三利一国”。三“利”即“亨得利”、“亨达利”、“美华利”,一“国”是“中国钟厂”。而孙梅堂一人就拥有“亨达利”、“美华利”两家。他在全国开设钟表行15家,职工多达640人。1915年,“美华利”时钟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及金质奖章,为国人争得了荣誉。从此被人们称为“钟表大王”。
  抗战时期,伪上海市长傅筱庵因与孙都是宁波同乡,欲任孙为上海商会会长之职,他坚拒不就。汪伪政府财政部长周佛海,拟委任他上海“中央储备银行”高职,亦被拒,并自嘲“宁为箩(穷光蛋),不当汉奸”。孙梅堂是个具民族气质的爱国资本家。据村里人说,孙梅堂的坟墓原来建在狗筋塘附近,“文革”时期才被毁。
  还金亭筑在原来航船埠头,离还金桥几步远,是孙梅堂在1940年捐资建造的。他邀请了乡贤人撰写了亭柱上的楹联。
孙梅堂自己拟的一副是:揽鄞奉两地之胜,带山襟海,祖德纪怀金,登高不尽临风意;有虞魏遗踪在望,吊古论今,人生如走马,到处宜寻歇足亭。由慈溪魏友棐(1912-1949)书写。
  袁礼敦(1879—1954,鄞县人,曾任英国卫理公会学院副校长、宁波军政府外事及交通委员会副委员长、沪甬航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议会中国参事)写的是:眺鄞江之南、少憩亭中、题柱且挥毫、开口何曾能唾玉;自剡源而北、偶过桥上、见财将起意、问心忽觉愧还金。
  还有一联是:积阴功以裕后人、守身如玉;行方便常师往哲、追踵还金。
  张延章(1887—1960,宁波人,天一阁第一代馆员)写的是:夏邂日、冬邂风、小坐何妨踞石;祖能作、孙能随、积功都在还金。
  施纯堂(鄞县名人)写的是:北瞻虞庙、西望魏塘、佳话谈还金、大可廉顽风而警薄信;溪下桃源、潮来蕙水、清光揽沿渡、尽堪消世虑以涤尘寰。
  方椒伯(1885—1968,镇海人,曾任上海总商会副会长)写的是:往来闻唤渡山乡孔道揽胜看蕙江南绕它水西来。
如今,村里的孙梅堂故居仍在。这是幢精致的民国式样木结构楼房,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方型的木柱斑驳露筋、门窗破旧凋零,块排门板上赫然有“文革期间”喷涂的大字语录。令人有“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
  村北有座南北横跨于南塘河上的古桥,名叫听泉桥。也是孙梅堂在1923年捐资重修的。原名北渡桥,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为三孔二墩石板平梁桥,南北坡呈喇叭状,桥墩用块石堆砌而成,桥的南面设有纤道,看上去古朴苍凉、典雅秀丽,极富年代感。值得关注的是,题写桥名的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家——康有为。他不仅是清代革命家,也是一位力可扛鼎的书法家,一生推崇魏碑。现在我们细察“听泉桥”三个大字,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明显掺合了魏碑的笔法。
沿着江堤朝北走,有段堤塘突然收窄至十来米,这里就是被称为“狗颈塘”地方,是奉化江和南塘河之间最狭窄的分界线。《四明谈助》记载狗颈塘“江南夹岸,而江势于此犹为湍急,潮冲地狭,往往颓坏”。唐时,鄮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将鄞江分为外江(即鄞江)和内河(南塘河)两路,能够自行调节旱季和雨季内河的供水,承担阻咸蓄淡、排洪泄涝的功能,狗颈塘其实是它山堰下游的一个水利配套工程。公元833年建塘以来,历经康熙、乾隆、嘉庆多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1958年6月。现存狗颈塘长约645米,为了确保牢固,全用长条石堆砌,每二米有石钉紧扣,路面条石长约二米、宽0.5米,用凹凸形扣住。不过,这些已被筑建的江塘掩盖。靠河边处有两块分别有奉化和海曙的“文物保护点”的石碑。
  狗颈塘也有故事。相传明代时堤塘毁坏严重,每逢汛期,奉化江水从狗颈塘倒流至南塘河,农田泛滥变咸,民不聊生,但无法筹集到工程费用。本地有位杨姓的尚书回家省亲,获悉家乡灾情后,决心治理水患,为百姓办事。于是回京后向皇上奏明原委,朝廷拨下专款,并派杨尚书和刑部王尚书两人负责完成。杨尚书负责东面的堤塘即狗颈塘的工程,王尚书负责西面长堰塘的工程。
  杨尚书塘筑到关键时刻资金用完了,他就把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积蓄都垫了进去。狗颈塘筑好后,鄞西人民从此旱涝无虞。王尚书回京后却向皇上诬告,说杨负责的堤像狗颈一样短,造价却要比他负责的堤塘多,肯定将工程款贪污了。皇上听信谗言杀了杨尚书。杨尚书家乡的百姓闻此噩耗后,纷纷前往京城喊冤,朝廷就派钦差大臣前来鄞县调查。在狗颈塘,钦差测得全塘长1400余尺,最窄处也有70余尺,又见两边砌的石坎井然有序,石坎上面都铺以整齐的长条石,十分牢固。到了长堰塘,发现全塘长仅200余尺,窄处只有10余尺,砌石坎所用石料大小不一,实为“豆腐渣”工程,贪污工程款的原来正是他。皇上知道真相后怒斩了王尚书。为了表彰杨尚书的功绩,下旨给杨尚书塑了个金头,又在狗颈塘旁建永镇祠以志纪念。
  永镇祠今已不存。杨尚书叫什么名字?家住哪个村子?当地村民都说不上来,正史及方志也均无据可查,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但民间传说往往有历史的影子,修筑如此大的堤塘工程,总得有人提出来,又有人负责将事情办好,这样的人是应该值得后人纪念的。
  在南塘河渡口边,有一处古庙正对着奉化江边的风堋碶,叫做风堋庙,始建于北宋熙宁间(1074—1085),后来被毁。现在风堋庙是新建的,虽然简陋,但处于南塘河边,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不知从何时起,此处被外来僧人看上了,就在老寺庙的北面,占用了部分老庙北面的河道和土地,建起了新的毓英禅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3: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1 13:48 编辑

  再说说一江之隔的奉化北渡村。

  奉化北渡村是个不到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子。世代农耕,家家户户以编制草席为副业,民风勤劳淳朴。村里的人大都姓胡,旧时村边有停泊船只的道头,故又称道头胡。

  渡口有个凉亭历史悠久,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亭内左右有两排长阶石供人歇脚,粗犷的方石柱像一个个拱手的耄耋老人,古来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南来北往匆匆而过的行人。上几年修筑长堤时古渡和古亭都被拆除。

  村里的古物还剩东面的祠堂保存基本完好,因为没有族谱,说不清胡姓先祖什么时候在这里开始繁衍生息。

  北渡最早靠私船摆渡。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汪汲造舟济渡,且负责船工工资。直到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才由官府造船摆渡。解放前,摆渡不要钱,船工工资由当地老板出,算是做善事。后来收摆渡费了,从最初的一分钱一点点往上涨。当时,奉化江上有航船,北渡有停靠码头,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周围几个村的草席都通过渡口运出去。渡口最盛时,有几条渡船往来摆渡,那时候渡工承包渡船,还要上交钱给村里。

  行人从鄞县渡江后,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沿江朝南步行五里到方桥,另一条是从村里的大祠堂面前经过,向东去鄞县朝阳。随着近十几年来奉化江两岸公路网络的通达,高架桥跨奉化江从北渡村穿过,乘船摆渡的乘客日渐稀少。2013年4月10日,经历上千年的渡船终于停摆,结束了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纷纷办起了厨具加工厂,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办厂开公司,沿江堤防工程修筑又拆迁搬走一部分村民,现在留下村里的大都是老人。人走屋荒,交通不便,村里现在变得异常冷清。上世纪末渡口边造了个普渡禅寺,据说唐时这里就是渡江寺的原址,但现在渡口没了,还普渡什么呢?

  北渡是古代连接浙东南北水陆通道的重要枢纽,两岸官差商旅络绎不绝。烟波浩渺的江景也为往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源泉。

  唐朝田园诗人许浑有《晓发鄞江北渡》诗:“南北信多歧,生涯半别离。地穷山尽处,江泛水空时。露晓蒹葭重,霜晴橘柚垂。无劳促回楫,千里有心期。”渡口往往是诗中抒发离别题材。诗人清晨站在船头,望着沿江露水重重的芦苇,抒发了离情别绪的伤感。晚唐陆龟蒙善写景咏物诗,作有《北渡》:“江客柴门枕浪花,鸣机寒橹任呕哑。轻舟过去真堪画,惊起鸬鹚一阵斜。”作者过江时心情舒畅,所见所闻充满情趣,表现了一种自然之美。

  至清代,“一代名士”、象山丹城的倪象占在竹枝词《鄮南杂句》又提到了许浑:“客路迢迢黯客魂,夕阳里外几烟村;江空路重蒹葭晓,北渡留题尚许浑。”竹枝词在修辞上更富美感和表现力,廖廖几行字就将北渡的黄昏画了出来。黄岩名儒王棻也有《舟泊北渡》:“雨过江声急,云归日影斜。扁舟依古渡,浅水带晴沙。月上闻渔唱,灯悬识酒家。鱼山在何处,清梦绕烟霞。”诗人描写的是在雨后傍晚的北渡,江上美景勾起作者无限情思。这里说的鱼山在鄞县南端,与奉化江口镇交界处。

  现在,北渡作为渡口已名不副实,两岸世代通过渡口联结的方式已被现代的交通所替代。吱呀吱呀的渡船摇橹声消失在泛着涟漪的江面上,千年古渡告别了历史,成为奉化江上一道消逝的风景,堙没在时代奔腾发展的江河里。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月雅湖 + 10 赞一个!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