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6-16 14:28 编辑
读书的好处听得很多了,而最令我动心的一句话是: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快乐。读书如果没有了功利性,会变得单纯和有趣,成为一项有意义的自觉行为。但是作为一个在读学生,至少在目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是唯一的目的。 读书要读得好,和从事其它工作一样,必须得讲究方法,象阅读小说一样泛泛地读书是学不到什么的。每个成绩出色的同学都有其独特的读书方法,都有你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回想起我当年在电大读书时,自己感觉和同学们相比,年纪偏大,学历低,天资和记性都差,单位的事和家里的事多,学习时间不多,读书也不很用功。唯聊以自慰的是,与许多学习刻苦的同学相比,考试成绩尚可。有同学认为我似乎更讲究些学习方法,这一点我是赞成的。 我觉得你学习并非不用功,读书的目的性也明确,更重要的是你比我聪明得多,但是考试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方法的问题了,由此想同你聊聊我的体会。 一、从总体上把握。拿到一本新书,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其它理论性的著作,都必须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作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个大的论述题目中都有几个小标题,它们是环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只有你弄清楚书本的基本脉络,一本书的重点在什么地方,这本书读起来就方便了。读书跟着老师教学的进度走是极其被动的,我的第一个体会是:读书前先读懂目录,在总体上掌握书本的脉络。 二、摘笔记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读书方法。许多人,特别是女生们笔记总是摘得很仔细的,以后将笔记翻来覆去地背,一直背到考试前。好多人只对抄黑板感兴趣,却不肯下功夫研读和理解书本里的内容。其实黑板上的东西只是教师讲课的提纲,书本上都有,这样的人是不会读书的。 我因为记忆力差,只好重复多次地对着书本摘笔记,但记好后基本上没再去看,只是作为看书时理清思路的一种方法。第二次做笔记时肯定比第一次的理解要深一些,第三次又会比第二次理解更深,而且摘的内容会有许多不同。有些知识已经掌握,就不再摘记了,有的是又发现了新内容,这是对书本理解加深的表现。我一般重复摘录笔记最少在3次以上,多的达五、六遍。我的体会是,如果不摘笔记,看书会一团乱麻,看了半天理不清脉络,找不到重点,但一摘笔记就清楚多了。 我往往将书本上的内容分成重点、次重点和一般性了解三种,分别在目录和内容里做了记号,在复习时能注意主次、轻重,做到临考前心里已经基本了然,不致于慌乱。 三、在读书中要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问题,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诠释题目,这是加深理解和熟悉考题所必不可少的读书方法。经常会碰到许多看似明白,细究起来又说不清楚的问题,这时候不可马虎,务必下功夫深究,翻阅相关参考书或向老师提问。缺少深入钻研精神的人,难以取得良好成绩。 四、考试之前,将自己假设成出题目的老师,按照该课目考试的出题形式,如填充、判别题、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题、论述题等,在每个章节去试着去套,看看在这一章节里适宜出哪一种形式的考试题。你不要怕麻烦,经过几次后你就会明白这有多么的重要!而且会发现许多在读书中容易遗漏忽视的内容。自我感觉好比是在做游戏,每当有许多题目被你射中时,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不是投机取巧,靠的是读书的真本实力,没有把书本读通透是不可能将题目射得那么准的。我有过几年当教师的经历,有出过考题的经验,所以这方面比较有判断力。我这一方法也为有的同学所掌握,他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五、要重视阅读参考书。学生读书往往比较单一,忽视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你别看这些似乎不是考试要求读的东西,但你用心看了以后就会发现,课本上的观点和参考书会有相同和不同,你对比之后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还会举一反三。我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过体会,教科书看不懂的地方,去图书馆找了几本不同版本的书就看懂了。因为有了对比,看出了各自观点的差异,反而记得很牢,不大容易忘记。这在时间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吃亏”,但效果却非常显著,特别写毕业论文时更能够开拓思路,是读书中必须掌握的方法。 有些同学往往只重视书本知识,掌握的知识有一定局限性,所以碰到一些需要作分析的题目就难以完成。假若大学也沿袭中学一套的学习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学要求学的是学习的思维方式方法,不是仅仅掌握知识。也就是说,培养你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其它没学过的东西。 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能够为读书带来乐趣,体会到因改变方法而带来进步的快乐,对一生都有帮助。我的学习方法不是最好的,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方法因人而异,还要根据不同的课目去变化。读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这是读书的基本要求。(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