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载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功在千秋(来自知乎
一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2009年秋天,我是从好友周公正那里得到了刘晓航教授写的一本书——《我们要回家》。
至今还记得那天的窗外秋雨绵绵。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动也不动读着这本书。
往事历历在目。
发生在1978年秋天的云南知青大返城的全过程记录,此为第一书!
那天,我流泪了。从心里感受刘晓航教授。
心里高兴,终于有人把我们的(经历)历史记载下来了。
记得我在1979年2月回沪的时候,曾经把一些当年闹大返城时的资料给一位长者看。他说:好好留着。将来一定会有人写出来的。
这个“将来”很快到了。我们看见了这本书。
二
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
刘教授从云南的历史娓娓道来,从古至今,古今中外。橡胶基地的诞生以及大批知青的到达。直至最终爆发了大返城。
读完全书,我看见了作者一句话:花了几年时间写就的。
这本书是“跑”出来的。
在大返城浪潮平息以后,回城的知青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就业难、下岗易的环境里艰难地走到了退休的那一刻。
在上个世纪末,刘晓航教授萌发了把这段历史写下来的决心。于是他北上南下,到了曾经是云南知青出发地的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找到了那些回城的知青们。
结果是有了这本书!
如果说邓贤写的反映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中国知青梦》一书,文学性以及虚构的成分多了一些的话,那么刘晓航的《我们要回家》则完全是实打实的记载了这场几万人的一声吼:我们要回家!
实打实!这是我每次写到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事情时的一本案头书。
三
大返城的亲历者之一邹盛永先生在发给我的微信里感叹:现在有些人把这段历史写的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
确实如此。仅举一例:
如,曾经是知青并高居于兵团主管过知青的青年处干事的刘益飞在2014年8月29 日《共··识··网》历史·现代栏目上发表的《云南知青返城大风潮》的文章。通篇没有提到一句当年丁惠民写信给邓···小平的事情。而是说:“最初的事态,竟是从一位女知识青年的死亡开始的。”
时间顺序告诉我们真相——
丁惠民写信给邓··小平是1978年10月16日。
上海女知青瞿林仙死于医疗事故是1978年11月12日。
在刘晓航教授的《我们要回家》一书里,记载的是1978年11月11日。(有的书上说女知青叫徐玲先,有的是叫瞿林仙)。署名“老波涛”的朋友是当年的亲历者,与死者是一个连队的。他的博客里有一篇《她因爱情长眠在边陲》的文章,共计9篇。详细讲述了上海女知青瞿林仙死于医疗事故的过程。亲历者明确记载瞿林仙死亡的时间是1978年11月12日。
刘晓航在书中写道:(第216页)“早在橄榄坝事件未发生以前,10月初在景洪农场的十分场知青中已经在酝酿一场谋划已久的知青返城运动。……这场返城请··愿运动的领头人,是一个往日默默无闻的十分场上海知青丁惠民。”
刘益飞在文章里把女知青的死提前了三个月,说是发生在1978年8月。这样的错误目的何在呢?这是在“玩弄”历史。在当事人还都活着就这样胡说八道了,可见留下真实的历史不易!
是不是今天丁惠民出了一些“状况”,讲这段历史就可以歪曲到了“回避”这个大返城的“发起人”了?
明白了。以往不少后人写出的历史,难辨真伪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一贯正确,永远正确可以不顾史实,悲哀!
好在刘教授的这本书《我们要回家》的书是“跑”出来的,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功绩之一就在此!
四
《我们要回家》,这是一本全体参加过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知青们“写”的书。
因为有了这个壮举,加速了上山下乡被终止的进程。
要感谢刘晓航教授!如以“功在千秋”来加以赞扬,也许会有人指责“过度”。但是我更愿意落在这本书的实处,挖掘出它的实际功能,那就是作者记载了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
要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邹盛永,当年大返城的组织者之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
要感谢此书的封面设计丁一,当年大返城的领军人物丁惠民的女儿。为父辈们昨天的故事奉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特别要指出的是,就是这位女儿,在父亲丁惠民被抓以后,女儿真情地写下了《我的爸爸丁惠民》一文。有父女之情,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一位80后孩子的主见。使我们了解真实的丁惠民。丁一说:“不管我的爸爸是什么结局,不管他今后会判几年刑,我相信我爸爸是一个好人,他无罪!我爱我的爸爸!”
还有印务徐裕铭和联络曾永庆和所有为这本书作出了贡献的知青们!
昨日到达大丰农场。今日已在大丰参加全国知青图书博览会的活动,特发此文留给纪念。
(2015年6月12日)
(2015年6月在大丰与刘晓航教授合影留念)
发布于 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