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88|回复: 0

姚东古韵—71江水滔滔说古渡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2-9-4 08: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9-4 08:20 编辑

  姚江,源出眠岗山北斗湾溪,自西向东,至宁波汇入甬江,全长200余里。以丈亭为界,上游旧称姚江,下游旧称慈溪江或前江、大江。慈江,源出镇海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自化纸闸起,上游称中大河,下游为慈江,至丈亭汇入前江,全长50余里,旧称丈亭江、管山江或后江、小江。这是宁绍平原东部的母亲河,它们见证了“港通天下”的巨大变迁,也记录了两岸人民的生活轨迹。
  在上世纪中叶姚江大闸建成之前,江海相通、潮起潮落,除了后江在宋明两代建有夹田、三板、太平三桥外,沿江的几十处通衢要道,全赖舟渡沟通。如果说姚、慈两江像两条飘逸的玉带,那么众多的古渡是镶嵌在玉带上的珍珠。如今,玉带依旧,替代珍珠的是一道道彩虹,或气势恢弘,或清新隽永,旧貌尽换新颜。
  作为活动的桥,渡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河埠头,是许多人对故乡的亲切记忆。自宋宝庆以来,姚江先后有过50渡,自东至西有桃花渡、盐仓门渡(和义渡)、永丰渡(浮石亭)、觉渡(清河渡)、湾头渡、李碶渡、青林渡、步安渡、杨徐新渡、邵家渡、石子道头、西渡、大西壩渡、半浦渡、赭山渡、洪陈渡、城山渡、网滩渡、河姆渡、楝木渡、车厩渡、东江沿、太平渡、郑家渡、郭姆渡、虞公渡(吴翁渡)、蜀山渡、姜家渡、下陈渡 、邵家渡、竹山渡、陆家渡、旱门头渡(盃渡)、施家渡(迎龙渡)、仓前渡(还金渡)、邹家渡、西石山渡、兰墅桥渡、哑儿渡、霍家渡、方家渡、徐家渡、吴家渡、罗家渡、菁江渡、史家渡、夏巷渡、郭家渡、三十里牌渡、沈家渡。慈江也有12渡,自东至西为下桂湖渡、徐家渡、太平渡、黄山新渡、方家渡、罗家渡、张家渡、俞家渡、祝家渡、顾家渡、生生渡、丈亭渡。
  与义庄、义塾、义冢一样,古渡多是义渡,由民间自发捐建,并以义渡会的公田来维持运行。历代方志对渡的兴废都有记载。可以说,古渡凝聚了无数乡贤行善积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长串屡废屡建的古渡背后,有一个个可歌可泣、有血有肉的故事。
一、千年要塞城山渡
  清代诗人叶金胪《舟过城山渡》云:“云送山前月,潮迎海上风。水天三面阔,眼界一时空。”诗人吟唱时的城山渡,似乎已经荒僻了。但是,城山渡是有过辉煌的。据宝庆《四明志》记载:“面江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传曰城山,旁有城山渡。”邑即“句章”。作为越国军事要塞、浙东最早的港口,当年句章城下的城山渡是热闹之地。城山渡向西是黄墓渡(今称河姆渡)、车厩渡;向东即赭山渡、半浦渡,都是南宋古渡。今天,故城已经退化成姚江边上一个普通的村庄,渡口的繁华自然也烟消云散,只有江水还不知疲惫地拍打着长满蒿草的江岸。
  两岸的渡亭还在。北渡的灯柱不知去向,南渡的也断成两截,悄然无声地躺在渡亭的角落。伤痕累累的身躯上,一列小字依稀可辨:“信女阮门胡氏喜助天灯”。渡亭、埠头、灯柱是渡口的配套设施,就是像胡氏这样的善男信女捐建的。南渡一位年逾九旬的婆婆告诉我,她住石柱后的小屋已经50余年,灯柱是几年前才被船撞断的,有人想抬走压舱,被村民们拦下了。是的,灯柱不知疲惫地站在江边,年复一年,目睹过多少人从孩提到白发,它是属于这片土地的。
  今天的古渡,宁静的让人无法想像当初的人声鼎沸。眼前是被岁月磨得没了棱角的巨大的埠头石,那些快磨穿边沿的、碗口大的系船孔仿佛要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热闹的港湾。江面上,一条渡船正缓缓地移动着,送着不多的客人。船工一橹、一橹划出的水花,唤醒了笔者的记忆:30多年前,我也乘过这里的渡船。那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儿时的一位朋友在大隐工作,于是,约了两位朋友去看他。一路步行,过罗家渡、过芦山、在王家坝与三勤村之间的螺湾找到城山渡,也是这样慢悠悠地到达彼岸。那天的中饭在朋友的宿舍里吃,嬉闹了一阵才回家。这以后再没与这位朋友嬉闹。回部队不久就听说他出事了:对当时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有看法,加上平时有藐视那位“旗手”的言论,被当作“现行反革命”逮捕了。粉碎四人帮以后,虽然很快得到平反,可是狱中的折磨,身体、精神全垮了,不能与他正常交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在病贫交迫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城山渡也就成了我对这位朋友的最后的记忆。
  二、传承文化半浦渡
  半浦渡,亦称鹳浦渡,旧属鄞慈两界。这大概是半浦的由来。还未走近,远远就看见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与烟波浩渺的姚江、广袤无垠的田野构成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北渡口的码头,天灯石柱还在,当年需要“天灯会”保证义渡天灯的正常亮灯,如今一根电线就万事大吉了。从油灯到电灯,这灯柱成了连接古今的象征。
  半浦郑氏乃文献世家。在光绪《慈谿县志·列传》(以下简称光绪志)中,明清两朝郑氏入传59人,仅半浦郑氏就达55人。一个村落且一个姓氏能如此辉煌,在旧慈溪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尤其二老阁更让半浦骄傲,其存续的200多年间,在学术界久负盛名。据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太冲先生最喜收书,其搜罗大江以南诸家殆遍。……垂老,遭大水,卷轴尽坏;身后一火,失去大半。” 半浦人郑性(1665-1743),在黄梨洲的藏书濒临毁灭之时,赶到黄竹浦抢救,“其散乱者复整,其破损者复完,尚可得三万卷”。此后他建二老阁,不仅藏书,而且刻书。代表梨洲先生民主启蒙思想的巨著《明夷待访录》,现存最早的刻本就是二老阁本,实在是厥功至伟。
  条石砌筑的墙基,生满青苔的古井,裸露木筋的大门,锈迹斑斑的门环,无不透出历史的沧桑;屋边闲置的酒甏,爬满青藤的瓦爿墙,满地碎石板的天井,传递出一种时光长河里无声的没落。二老阁消失快70年了,黄宗羲、郑溱二老的精神还在,华夏大地上至今洋溢着二老阁的缕缕书香。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