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54|回复: 2

姚东古韵--76罗江地名考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2-9-9 1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9-9 12:54 编辑

  罗江,古称芦江。清雍正《慈谿县志》有元代人王演写的《嘉德庙记略》,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朱梁贞明间(915-921),有罗甫者自桐庐挈家避乱至此,因居焉。初其地芜弃、阗无居人,甫至耕稼乃作,地日益垦,资日益裕,从而居者益众。甫岁时躬率其父兄子弟,祀田神,而教以礼敬,讲学、务农,蔚成善俗。其地枕江有浦与渡,居人遂号其江曰罗江,浦曰东罗浦西罗浦,渡曰罗家渡,其为人向慕如此。甫殁,葬黄耆洞。里人怀思不忘,作祠西罗浦西,盖甫祀田神所也。岁时享祀,以其子配食。宋建炎间(1127-1130)县令林叔豹闻诸朝,赐庙额嘉德。”由此推断,公元915年之前,罗江只称芦江,当时此地一片荒芜,芦苇丛生。至今,其山仍称芦山。直到罗甫迁入以后,芦江才得以开发。因为当地人怀念罗甫,遂将芦江渐渐改称为罗江。不久前,我在刘小咪、赵伟伦两位朋友的陪同下,专门去看了嘉德庙遗址,庙前的礌鼓被人当作篱笆墙使用,倒是原来管庙的老人还住在旁边的小屋里。
  至于罗江何时形成集市,那又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我查阅了修于1624年的《天启志》,当时全县共有九个集市,没有罗江市。修于1730年的《雍正志》也一样,当时全县已经发展到二十六个集市,隔江相望的古鸡鸣湖畔,也已经有了湖塘下市(即二六市),但仍然没有罗江市。直至修于1888年《光绪志》,才有了关于罗江市的记载,“罗江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二五七九日市。”由此也能推断,罗江市始于1730年之后。也就是说,在罗甫身后的800多年后,罗江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集市。  
  说回芦江,这一古地名经过长达千年的演变才最后消亡。在漫长的消亡过程中,两个地名是长期并存的。当地文史爱好者赵伟伦先生告诉我,1966年9月,罗江公社邮电所还使用“浙江余姚芦江(代)”的邮政日戳。这应该是芦江作为地名的最后的文字记录。地名演变有快有慢,同样属于罗江的河姆渡,其地名的变化之快让人瞠目。我查过从宋宝庆到清光绪的许多地方志,所有官方记录只有黄墓渡、黄墓市,从未出现过河姆渡。据赵伟伦先生说,他手头的民国初年出版的地图,上面标的也是黄墓渡、黄墓市。他告诉我,他文革时期去芝岭,在离黄墓渡四五里路的地方,曾见到过一个已坍塌凉亭中的石碑,碑记说到“黄墓渡,俗呼河姆渡,因黄公墓而得名”,可惜当时年轻,并未留意到碑记落款年月。建凉亭时已经俗呼河姆渡,那是肯定的了。但不管怎样,官方到光绪十四年修志时,还没有记录俗呼也是事实。河姆渡从俗呼到正式被官方作为地名使用不足百年,现在的人居然只知有河姆渡而不知有黄墓渡,真让人不可思议。旧时,对地名的变更很慎重,方志努力保持着地名的一贯性和延续性,即使民间有俗称也会在志上说明。特别是对县一级名称的更改,不仅要有理由,还要经朝廷审批。如慈溪县名的演变。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十六年更溪为谿,其理由《天启志》有记载:“令有失印者请于朝诏更铸,恐失印复出,致滋奸利,故更印文从谷,而名慈谿”。明永乐十六年(1418)改慈溪为慈谿,直到国家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才将“谿”字废除,仍称慈溪。可谓慎重之至。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姚江》2009年夏季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12: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824

帖子

1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3764
发表于 2022-10-4 03: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繁华已成过往,如今的罗江仅是村一级的地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