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53|回复: 1

双流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5 08: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在转塘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这一方山水土地特有感情。小时候常听着父亲的钱塘故事入眠,父亲的钱塘叙说中经常会出现“双流郑家畈,鸭乌淘冷饭”“凌家桥人挑石灰”“狮象管门,龙凤把尾”等故事,也常常赞叹双流、凌家桥这块风水宝地。四十多年前在上泗中学读书,三十多年前在这里教书,从来没有父亲所讲风水宝地的那种感觉。但是,等到近十多年,亲自感受到转塘巨大的变化,还查阅了一些古典文献资料,才知道父亲当年讲的没错,双流凌家桥一带确实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双流这个地名,与明末泗乡才子陈之煌有关。陈之煌,钱塘定山南乡桑柳村人(今转塘双流),曾任清朝福建省建安首任知县。陈之煌所在的桑柳村,虽外有钱塘大堤保护,但山洪和内涝十分严重。桑柳村村南有石龙山水汇聚,村北有横梅坞、白岩山、象山等水汇集,村庄经常被淹,俗称“烂田畈”。

陈之煌中进士后,根据水系走向,为家乡设计了两条溪渠,并亲自带领村民筑坝开渠。第一条是从中村、村口下来,沿石龙山脉流经凤凰产业园,过凌家桥和云栖小镇,流进而今三号浦的乌鸦浦,也叫前山溪。第二条就是横梅七十二坞、白岩山上下来,流经村口和中国美院,流入杜家浦的溪塘浦,也就是后山溪。这两条浦的开凿,有效地减少了桑柳村的洪涝灾害,灌溉了大批良田。桑柳村的老百姓为纪念陈之煌,村名也从桑柳村变成双流村,泗乡方言,“桑”和“双”同音。后来的几百年,双流村人口迅速增长,周、倪、陈、施、郑、杨等姓村民集聚,现今成为泗乡第一大村,人口达五千多人。

双流、凌家桥,历朝历代烧石灰,石龙山脚下的凌家桥、双流、村口、中村、姚家坞、冯家等村,世代以烧石灰、挑石灰为生,近代成为杭州的建材工业区,为省内建筑业提供原材料。

我对双流水泥厂的记忆是从1973年开始的。那年秋天,我虚龄10岁,天不亮就出发,跟着母亲到中村和富阳耙树叶,一路坐在母亲拉的钢丝车上。那时不叫“双流水泥厂”,泗乡人叫它“双流石灰厂”。到了这里,杭富国道上坡了,就要下车走路,并且,路边的树叶也逐渐多了起来。傍晚回家也一样,中村下来,基本都是下坡路,到了双流石灰厂和“杭二泥”之间的八角凉亭,喝一口凉亭里的公共茶水,然后就要花大力气拉车。实际上,双流石灰厂内部我没有进去过,只不过是路过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5 08: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的木门槛被我们小孩当玩具,用刀砍得惨不忍睹,父亲说浇一条水泥门槛,你们总不会再砍了。同年,父亲到双流石灰厂买了几包水泥,那时,泗乡人把水泥叫洋灰。父亲请了泥瓦匠到家里,浇筑了一条光滑坚硬的洋灰门槛,夏天睡在门槛上面透凉透凉。

我是在1978年夏天到上泗中学读高中的,经过双流石灰厂流经凌家桥村的溪流,还是非常清澈,我们都是在凌家桥溪里淘米洗饭盒,溪里小鱼还来抢米吃。1986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到上泗中学当化学老师时,凌家桥溪的水依然清澈,同事还在溪水里抓鱼玩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石龙山沿线都在开石矿和水泥厂,哪怕是远在萧山宁波的许多水泥厂所需石灰石也是由转塘这里提供的,转塘成了名副其实的建材工业区。

石头经济也确实为泗乡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转塘镇最富裕的是双流村,周浦乡最富裕的是新塘村,两个村都是靠开石矿富起来的。但随之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难以想象的。双流石矿和龙山石矿附近的树叶上都积着一层厚厚的灰,连大雨都无法冲刷干净。我经常到双流凌家桥去家访,学生家长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用衣袖把凳子上的灰尘掸去,再急忙拿抹布擦桌子。

2004年,中国美院本科生院落户在了转塘象山脚下,原来的“双流郑家畈,鸭乌淘冷饭”地方,成了中国美院的大本营。2008年开始,西湖区和中国美院联手,把已经关停了多年的双流水泥厂厂房,打造成了之江文创园,因为坐落在凤凰山脚下,所以,也把之江文创园叫做凤凰文化创意园。

凤凰创意园成了杭州知名的打卡地,原来残留的龙山石壁和开矿留下的深潭蝶变为人们口中的网红小冰岛。原来储存水泥的大开间厂房成了电影拍摄基地。一个个水泥车间改造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品陈列展示室,厂房斑驳的外墙上浸润着时代烙印的标语依旧保留着,勾起了人们无限的回忆。

前几年,象山艺术公社已经矗立在双流,招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艺术产业入驻,石龙山南的铜鉴湖重现光彩。

浙江文学馆、非遗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新馆落户之江核心区块,并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之江文化产业带已经初步成型。

由双流石灰厂蝶变而来的艺创小镇,与中国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联手发展,艺术色彩的外溢效应已经在龙坞茶镇的外桐坞和长埭村开花结果。双浦镇也涌现了山下美术馆这样的众多网红打卡地,这些网红打卡地都直接和艺创小镇相关联。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依托西湖龙井和九曲红梅等杭州特产,以艺术文化产业为纽带,以云栖小镇的大数据产业龙头,有“红树青林,烟鸥雪鹭,一川如画”的铜鉴湖美景,必定能赢得之江美好的未来。

    来源:杭州日报 西湖副刊悦览版   作者:袁长渭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