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引伸话语并借题发挥
       较典型的是,有人爱引述“四不满意”(即城市、农村、家长和知青本人)来论及对知青问题的总体评价。其实,这一说法是有前提的,当时中央领导人都强调要安定团结,强调继续搞上山下乡,但老办法不行了,做法要改变,不然,就会“四不满意”。在这里,有领导人说“四不满意”,是针对上山下乡的老办法和具体作法而言的,尤其是针对“文革”中一些地方出现的极左作法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持续20多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整个工作而言的,何况在当时的语境中,也绝无全面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的议题与话题。更为重要的是,紧接其后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也就是中共中央(1978)74号文件对知青上山下乡作出了全面评价。这个文件指出,知青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成绩是主要的。很显然,这是对持续20多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总体评价。这一结论及其阐述,是迄今为止,见到的中共中央正式文献对此问题作出的最后一份全面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5 0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这些模糊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或立场出现了偏差。如果以片断的经历来评判全部历史,或以个人的感受来评说整个过程,或以现在的认识来评论过去的历史,就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模糊或片面。唯有将其放在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所处国际国内的客观环境中去考察,置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中去研究,才能较为客观、较为全面。

本文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3-2-11 16: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董事,已经多日没上来发表知青研究了哟!

微信图片_20230119120103.gif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1 1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8: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真实
对知青上山下乡与政治运动、中断学业、城镇就业、计划生育、接受再教育、下岗分流等几个问题的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105-.jpg
上山下乡与“政治运动
有人说中国的上山下乡是“文革”运动的产物。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把新中国整个上山下乡历史分成四个阶段时期就清楚了。
1.“文革”前(1955-1965)时期,知青下乡120万2.“文革”政治运动(1966-1968)时期,知青下乡199万人3.“文革”(1969-1976)时期,知青下乡1202万人4.“文革”结束后(1977-1979)时期,知青下乡244万人。
    这四个时期下乡知青人数总数是1700多万。看了这四个时期的划分明眼人就能看出,第一和第四时期下乡的知青和“文革”运动一丁点关系都没有。第三个时期的知青和“文革”有点关系,但关系也不大。真正全程参加三年中学“文革”运动的是老三届。老三届城镇学生共计400万下乡当知青的是199万留城的是200多万並没有一刀切的上山下乡。《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以下简称《始末》一书,96页公布的数字是:1966一1972的7年时间里,上山下乡知青是715万人,留城就业的是994万人。如果上山下乡是一场统一的政治运动”,怎么会出现一大半学生留城就业呢?我们查阅了党和国家有关上山下乡的全部正式文件,发现文件中在上山下乡后边都不用运动二字。1978年10月9日,国务院召开知青工作专题会。康世恩总理把上山下乡讲的清楚,他说:知识青年问题实际上是个就业问题。过去上山下乡的做法不等于就业,下去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属于教育范围。三两年回来了,农村也不缺劳动力。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同发展生产与安排就业结合起来考虑。(注:《始末》一书133页)


、上山下乡与“中断学业”
今天的中国,高中教育已经普及,大学教育也达到80%的录取率,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情可不是这样。有人指责上山下乡是“中断学业”。在《始末》一书中,作者做了如下合理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极不相应。许多青少年由于不能升学,过早地加入待业队伍。而实际上初中毕业能够升入高中的只占30%,高中毕业能够升入大专院校的只有5%,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需要就业。(注:《始末》一书169页)
另据《新中国50年》一书的统计数字,1976年的高中生人数已经比1965年增加了14倍,初中人数增加了3倍多,就是这样,当时大学和高中仍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例全国570万人报考,只招27万人,录取率4.8%,也就是100个人报考,只有5个人能上大学。你能说考不上大学的人不优秀?你能说他们被人为的扼杀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今天的中国大学升学率是84%,2017年录取人数是790万,是1977年的29倍,有的学者拿当今的标准去评判40年前中国的“中断学业”,有失公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8: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5-2.jpg
上山下乡与城镇就业
早在1965年,时任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组长的总理谭震林就向中央打报告,提出“从1966年至1981年15年时间在全国动员1100-1200万人下乡,安置方向仍以插队为主。”谭震林在解释原因时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工业只能安排500万人,将有600万人无法就业。”(注:《始末》一书66页)
那什么造成上山下乡的本原因呢?《始末》》一书给出的答复是这样的:“人口失控,增加了就业困难。从1949年到1964年,15年内全国人口净增1.6亿多人。平均每年净增1088万人,这一部分在70年代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从1964年到1978年,14年间又净增2.58亿,平均每年净增1840万人。人口过多,增加了消费开支,又间接影响了就业容量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注:《始末》一书170页)


上山下乡与计划生育
观察中国长达20多年的“上山下乡”,就会发现,它有三个高峰期。1969年是第一个高峰期,下乡人数是267万1975年是第二个高峰期,人数是236万1977年是第三个高峰期人数是171万。这三个高峰期都和人口增速相一致,和政治运动无关。1978年12月以后中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同时又倒逼出史上最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1980年9月25日,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一政策实行了30多年,这才缓解了人口失控和就业的严重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8: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5-3.jpg

上山下乡与“再教育”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安置就业”为主导的“上山下乡。”“文革”运动初期,数万此前下乡的知青陆续返城要求回城。
实践证明,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情况下,采用行政方式的“上山下乡”行不通,采用政治动员式“上山下乡”难长久。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上山下乡”工作规划到教育范畴,把上山下乡同培养锻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结合起来把下乡和返回结合起来把过去有去无回的“上山下乡”单行线,改成有去有回的双行线这才顺利推进了上山下乡工作使下乡知青感到既光荣又有奋斗的目标。
1973年,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中30号文件,就把上山下乡路线图规划清清楚楚。这个文件是整个上山下乡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保证了知青的权利。文件规定把知青纳入国家招工、招生、征兵、提干的计划并制定了知青病退困退的特殊政策。在毛主席“再教育”思想指导下,全国知青共有126.46万人上了大学其中有53人后来当选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有86万人参军,912万人招工,5.96万人提干,359万人病退、困退。更可喜的是从上山下乡队伍中培养出了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六、上山下乡与下岗分流
有的学者把发生在2000年左右的国企改制、下岗分流的原因归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说是知青少文化的结果,这个说法十分可笑。因为下岗分流并不专门针对回城知青,它包括所有难以为继的国企,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均在其中,也包括企业中高学历的工程师。回顾历史,恰恰是由于“上山下乡”分流了就业压力,保证了工业健康发展。众所不知的是,1978年的知青大返城之时,恰恰是城市工厂人满为患之时。1978年10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召开了知青专题会,他说:“对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嘛!不把成绩肯定下来就乱了套。”“不肯定这条,这么多劳动力怎么办?国营企业总的说是人多了,整个工业多了2000万人!”(注:《始末》一书132页)
1978年全国工业多了2000万人的情况下,从安定团结的政策出发,国企又大批接受了政策性安置的人员。在表面上皆大欢喜的气氛下,一个新的危机在九十年代浮出水面。在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背负沉重社会负担的国企纷纷改制,大批人员在减员增效的号召下,不少被买断工龄,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有人说是民营企业解决了就业危机,岂不知民营企业招工基本要求是35岁以下,大批老工人的后半生还是要靠国家出手相助,国家每年都向养老基金转移大量国资利润,所以单靠民企解决就业也是不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主题

2847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58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9 08: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5-4.jpg

结束语
从中共十八大之后,一场壮士断腕式的反腐风暴在全国展开,从被查出的数目惊人的“老虎”“苍蝇”来看,根本的问题还是出现在教育上。对关键的少数官员们不进行理想教育、纪律监察,长期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中国的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回顾中国革命光辉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政权的历史。1949年离开西柏时,毛主席称其为进京赶考担心共产党重走李自成的老路担心干部贪图享受脱离广大农村群众。过去的知青上山下乡是缓冲城市就业压力的过渡性政策,又是对年青一代培养的战略考量。今日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去边疆当村官、当第一书记也是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毕志华,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文相关资料均来自原国务院知青办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