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月光曲跟帖互动!下面我继续讲到大兴安岭以后又养猪的经历:
第二百七十三篇作者:杭州知青 桥工涛哥
回忆我的养猪生涯(五) 第三时段——1971年1月-72年2月 大兴安岭地区桥梁大队是专业的桥梁施工单位,当时属于军事管制单位,主要领导是现役军官,管理方式全是部队的那一套。新兵训练结束时要填《登记表》,我因为曾养过几年猪,于是在“有何特长”一栏,就填上了“养猪”,这在那些部队领导眼里是绝无仅有的。于是真的就将我分到二连后勤班养猪。后来才知道,在他们的观念里,养猪不是正式工种,而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但零下四、五十度的高寒禁区养猪,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 连队养猪,目标当然是肉用,也就是改善伙食的意思。二连当时一共只有13头猪,其中3头母猪、其他10头大小不等,原先似无专人,由炊事员兼管,现在专设岗位,可见领导重视,希望有所发展。我在班长带领下来到猪圈一看,哎哟妈呀!跟大观山没法比哎,连猪舍都没有,就在露天里用板皮围起3个猪栏,猪栏一边是用板皮、油毡搭的猪睡觉的圈,非常低矮窄小,从小小的门洞望进去,里头是乱草,人若要进去需像猪一样四肢着地爬才进得去,可见里面是不需打扫的;露天的食槽和满栏的粪便都冻得钢钢的,只有新排出的粪便冒着缕缕热气。班长说他们平时也就一天喂两顿,猪们只在喂食时才从窝里出来,吃过、便过就又钻回窝里睡觉,外面实在太冷了呀。 我想:要在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必须改变现状。于是立即动手,找来钢镐铁锹开始清栏,镐尖与冻粪层交战,进展异常艰难,冻住的粪倒不臭,可溅到脸上的冰屑化开来就臭了,我是汗水加粪水苦干半个月,才将3个猪栏清干净。同时向领导建言,春节后在碧水建新点时要造一幢猪舍,领导看我那么肯干,不怕脏臭苦累,爽快答应了。 那边养猪还是传统养法,以青粗料为主——食堂里打下来的土豆皮、大白菜边皮,泔水,豆腐渣就算是精料。大观山的猪饲料玉米粉在那边成了人的口粮,论不着猪享用,只有哺乳母猪和出生不久的仔猪方能少量喂点。3月份,我在那样的简陋条件下接生第一窝小猪,经我精心呵护全部成活,我和领导都很开心。我还在指导员陪同下,赶着另一头发情的母猪,到外单位找公猪配了种,反正不讲究品种,能让母猪怀崽就行。 大地开化,新点也建好了,我和我的猪们坐着卡车一天颠簸200多公里,从新林区的碧州迁到了呼中区的碧水,住进新造的猪舍——立木为柱,板皮为墙,上盖油毡,下铺地板,单列式,进门一条走廊,第一间为管理室,一排6只栏,我是照鸽宝山二牧区的样子出的草图。迁入新居后,在养猪方面,领导对我是言听计从。我请哥哥画了青料粉碎机图纸寄给我,连长让铁匠、电焊、机械、电工各工种配合,很快就造出来了。试机那天,我将各种原料陆续投入进料口,并将糊状青料拌上豆腐渣直接喂食,猪们吃得可欢了,在边上看我操作的连长、指导员、班长等人嘴都合不拢了。领导又带领工人在驻地附近开垦荒地,种了不少土豆、大白菜、卷心菜,人的蔬菜和猪的饲料就都有了。 我又从报纸上看到解放军里有个叫叶洪海的发明中粬发酵饲料的报道,我就写信请教,他寄来了资料和两包粬种,我依样画葫芦试验成功。可惜入冬后因气温太低,再也发不起来了而失传。 我还根据当地荒草滩多的实际,采用放牧、喂食相结合的饲养法,既节约饲料,又让猪觅到活食。人虽然辛苦,成绩倒是大大的:一年中共屠杀肉猪5头(其中一头是那不会生育的母猪,我向领导建议育肥 ,养到三百多斤,国庆节宰杀,全连职工美美的打了几顿牙祭);全年共繁殖仔猪3窝,存栏数由13头增长为36头,加上宰杀的5头,计41头,增长两倍还多,这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还不敢只专不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负责后勤班的黑板报,定名为《红色勤务员》,撰稿、编辑、排版、画报头报花、抄写,从创刊到调离后勤班,共出近20期。偶尔还向《大兴安岭报》投稿(尽管只登过一首诗)。 这一切,都得到领导和党、团组织的肯定,在经受了将近一年的“考验”后,总算吸收我入了团,而且还评上“五好标兵”、“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这对于我这样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已经算很优待了,既然政治上没有培养前途,就在技术上培养吧——于是让我学汽车驾驶,并且一再强调:“这是组织信任你。”我是既感意外又有点欣喜、感恩地被领导改变了命运,结束了我的养猪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