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戴望天

诗 法

[复制链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6: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2-2 15:43 编辑

51、逆挽法         
       言不用平笔顺叙,而是用逆笔倒挽。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人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附: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一作:鸣)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9 06: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19 编辑

52、呼  应  法         
       指诗歌在结构上前后意脉的互相呼应。清毛先舒《诗辩坻》卷四:“古风长篇,先须构局,起伏开合,线索勿紊。借如正意在前,掉尾处须击应;若正意在后,起手处先须伏脉。未有初不伏脉而后突出一意者,亦未有始拈此意而后来索然不相呼应者。若正意在中间,亦要首尾击应。实叙本意处,不必言其余,拓开作波澜处,却要时时点着本意,离即之间方佳。”绝句篇幅虽小,亦须前后呼应。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三:“绝句字句虽少,含蕴倍深。其体或对起,或对收,或两对,或两不对,格句既殊,法度亦变。对起者,其意必尽后二句。对收者,其意必作流水呼应,不然则是不完之律。……亦有以两句为主者,又有两相呼应者,或分应,或各应,或错综应。”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6: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0 编辑

  53、翻  案  法         
       推翻前人的论断,别立新说。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此前辈所谓翻案法,盖反其意而用之也。”清贺裳《载酒园诗话•翻案》云:“晚唐人多好翻案,如温飞卿则有
‘但得戚姬甘定分,
不应真有紫芝翁’,
徐寅则有‘
张均兄弟今何在,
却是杨妃死报君’。”
又云:“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诗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
‘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
——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后篇尤甚,故遭人弹射不已。……又郭代公曰:
‘自嫁单于国,
长街汉掖悲。
容颜日憔悴,
有甚画图时。‘
乐天题曰:
‘汉使却回频寄语,
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里时。’
似此翻案法却佳,盖尤为切情合事也。”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0 06: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0 编辑

54、 代 字 法         
        诗歌中常用别的字词去代替所要写的景物,如用“桂华”代“月”、“红雨”代“桃”之类。也作“代字诀”。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乐府是代字诀,故须先得古人本意。然使不能自寓怀抱,又未免为无病而呻吟。”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05: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3-12-2 15:47 编辑

55、 点  染  法         
      本为中国画中点苔和渲染两种手法,诗话中借来指有些地方点明,点明后再用景物来渲染烘托,使诗歌更有韵致。清顾嗣立《寒厅诗话》:“诗家点染法,有以物色衬地名者,如郑都官‘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是也。有以地名衬物色者,如韦端己‘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上言诗人以“雨昏”、“花落”等景物来衬托“青草湖”、“ 黄陵庙”等地名;或以“落星楼”、“偃月营”等地名来烘托“吹残角”、“ 挂夕晖”等景物。他如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上两句点明归思,下两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点明投宿无处,后句用平沙万里来渲染,而意境全出。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附:
郑谷的《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春日
作者:韦庄
忽觉东风景渐迟,
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
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
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
芳草王孙暮不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05: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2 编辑

56、烘   托   法         
       渲染、衬托,以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清刘熙载《艺概•诗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用烟霞来写山的精神,用草树来写春的精神,就是用的烘托手法。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6: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2 编辑

  57、遮   表   法         
      律诗对句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清刘熙载《艺概•诗概》:“律体中对句用开合、流水、倒挽三法,不如用遮表法为最多。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表谓如此,遮谓不如彼,二字本出禅家。昔人诗中有用‘是’‘非’、‘有’‘无’等字作对者,‘是’、‘有’即表,‘非’、‘无’即遮。惟有其法而无其名,故为拈出。”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6: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3 编辑

    58、折   句   法         
       即七言句的上四下三、上三下四例,或七言句的第四字绾合上三下三两个词语,叫做“折句法”或“折腰句法”。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项斯诗亦甚可喜。‘上高楼阁看星坐,着白衣裳把剑行’,宋人遵之,号折句法,辗转相效,恶声盈耳。”“上高楼阁”、“看白衣裳”皆上四例。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二:“折腰句法,如‘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集’字‘随’字,句中之腰也。”也叫“折腰句”。元韦居安《梅间?诗话》上:“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白乐天守吴门日,答客问杭州诗云:‘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欧阳公诗云:‘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桥。’……皆此格也。”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5: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3 编辑

  59、相  因  法         
      因景生情,因事生感,因拙生巧,因小见大,叫做相因法。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作诗有相因之法,出于偶然。因所见而得句,转其思而为文。先作而后命题,乃笔下之权衡也。”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20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87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22-11-23 18:24 编辑

  60、收  束  法         
       言诗歌中的长篇,须逐段小收,然后大结。清薛雪《一瓢诗话》:“惟长诗则温(庭筠)不逮李(商隐),李有收束法,凡长篇必作一小束,然后再收,如山川跌换之势;温则一束便住,难免有急龙急脉之嫌。”
                              
                            ——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