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09: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我在梁家河感悟到了习总书记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为民情怀就是一以贯之的以群众为本。他曾说过,他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他被陕北老乡称为“贫下中农的好支书,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他曾一往深情地回忆说: “记得离开梁家河那一天,望着送行的老乡们,我喉头哽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七年啦,我多少次欲哭无泪,离开时我第一次哭了,陕北人民养育了我,保护了我,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了。”2015年2月,总书记重回梁家河村,他动情地讲: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年,习近平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房东家里搭伙,晚上给村里的年轻人读报读书讲故事,与乡亲们建立了深深的情意,这段经历,使得他成为我们党的领袖后始终充满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与群众感情,那一份为民的初心,历久弥新!
我们要像习总书记那样,懂得群众,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中,懂得什么叫人民群众,什么叫实事求是,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31 09: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我在梁家河增强了自己的群众观念
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要联系思想实际向习总书记看齐,联系工作实际补好为民服务、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短板,把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是在地市级从事领导工作的。这些年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对群众的真感情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前就告诫全党,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辩证唯物史观不能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得到全面改进和加强。应该说,从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来讲,群众路线现在开始真正摆在了“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力度上的增强,更是方向上的矫正!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几年围绕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的工作,但这还不够。过去我们过于专注经济发展,对群众和社会的期待与要求反应迟、出手慢,放松了民生、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这是不协调发展的老路、问题路。今天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市新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华艾,系安徽省合肥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本文摘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013.jpg

       2018年10月,一篇《知青回城功归谁人》的文章,在老知青里引起热议。其中1978年底前后参加版纳农场罢工请愿的重庆知青盛永写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盛文”),引人注目。作者据称是被王震等中央领导接见的版纳北上请愿团成员之一。他在文章中否定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召开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做出了“结束上山下乡决策”的存在。作者把结束上山下乡的功劳记在了1978年12月至1979年1月的云南农场罢工请愿者的头上,“盛文”说:“云南知青返城风波正是低层知青走投无路了,才去走的‘天安门’。最后是用请愿、罢工、绝食等手段,自己去争取获得返城机会,并最终打开结束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大门”。对“盛文”的观点,本人不能认同,下面分三点谈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90-3.jpg
一、什么原因造成了云南农场知青的返城滞后?
早在1973年毛主席就提出了“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指导思想。为什么党中央在(中发【1973】30号)文件中,一方面把知青返城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另一方面又继续动员上山下乡呢?因为上山下乡工作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文革”结束之后,1977年国家可以宣布恢复高考,但却不能立即宣布停止上山下乡的原因。“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到1980年,全国仍有260万知青上山下乡。
实际上我国曾有两次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峰,第一次是“文革”政治运动开始后,1966、1967、1968、1969四届学生共467万知青上山下乡,另一次是1973、1974、1975、1976四届学生共686万知青上山下乡。第二次高峰期大大超过“文革”老三届及1969届的下乡人数,其原因是1973年国家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即突破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量。(资料来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以下简称《始末》)。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时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邓小平的讲话道出了上山下乡的一个基本原因,即“生产还不够发展”。
据《“文化大革命”简史》一书325页披露:“亿万人民的努力和斗争,使中国的大陆经济建设事业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10年间,农业的平均发展速度达到3.9%。粮食产量1976年达5726亿斤,比1965年增加了1836亿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百度”资料,“文革”结束后,197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3%。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给“大返城”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实际上,“大返城”这个提法是不准确的,全国1791万知青的返城是一个逐年积累的过程。在1979年一年就实现1791万知青“大返城”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始末》第166页记载:“1978年末在乡知青共有606万多人(其中插队476万人、农场130万人)”。也就是说,全国1791万知青在1979年前已经有近三分二的人回城了;1979年前全国291万农场知青,也已走了161万,占了一大半。
1978年末云南农场知青返城形势十分诡异。刘小萌写道:“不断有人离开农场,引起人心浮动。全农场系统知青已走了一半。北京和昆明的知青所剩无多,上海和四川知青能远走高飞的却很少。”(摘自《中国知青史·大潮》)
为什么北京和昆明的知青大部分都走了,上海和四川知青却走得很少,难道北京和昆明知青都走的是“后门”?据我本人的经历,1978年北京知青办已经放开了“病困退”的政策。一个大城市之间接收知青返城不平衡的问题浮出水面。上海是我国输出知青最多、最远的城市,由于安置难度大,上海市对知青回城采取“慢半拍”的态度,这是云南农场上海知青返城滞后的一个直接原因。
《始末》第137页记载:“1978年10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纪登奎说:上海青年大量搞病退,已经批了3万,还有8万待批,搞不好要出事。”据《瞭望周刊》登刊的《赵凡讲述云南知青返城》一文披露:“国务院赴云南调查组长赵凡说:知青的要求很简单,让他们返城就能解决问题。但是,上海的同志觉得有困难,那时刚拨乱反正,上海刚喘了一口气。这么多人一下子回去他们有压力。云南的同志说,主要是上海的问题,还说上海来了一万多农民,不明白为什么跑到云南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调查组里四川的同志说,只要和云南商量好,四川的知青可以分别回四川,这是最早一个让知青回去的省。”从赵凡讲述来看,所谓云南农场知青返城风波,主要是上海的问题,不是“盛文”所说的是低层知青受到的阶层歧视而造成的回城难。

9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90-.jpg
二、中央是因为屈服知青罢工和绝食的压力才让步的吗?
根据《始末》一书记载,中央在处理云南农场知青罢工请愿事情中主要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是,释放善意。1978年12月27日北上请愿团到达北京。由农垦总局接待,每个人发了新军大衣,并安排在总局招待所住宿。
第二是,教育批评。1979年1月4日王震副总理接见丁惠民等10名上访知青。王震在讲话中对罢工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请愿团代表做出检查。
第三是,调查研究。1978年12月25日中央已经委派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率国务院调查组到达昆明,这个时间比请愿团到京还早了两天,完全是主动开展工作。赵凡经过实地了解情况,以国务院知青办的名义于1979年1月18日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识青年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1月23日国务院即批准同意了这个报告。从赵凡1978年12月25号去云南调查,到中央1979年1月23号批准报告,解决这场风波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史无前例,后无来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央是因为害怕罢工,为什么王震副总理要严厉批评请愿团并要求其作出检查呢?请不要忘记:1979年1月23日上访知青代表给王震副总理发来电报,对罢工方式检查了错误。1979年2月10日这封电报由《人民日报》刊出。在风波结束后,《人民日报》发表请愿团检查错误的电报,意在警示后人,防止社会动乱。
不幸的是,1979年2月4日新疆兵团的部分上海支边青年如法炮制了几乎和云南风波一样模式的新疆阿克苏农场罢工请愿事件,并向兵团其他农场蔓延。对这一事件,国家果断采取了法治的手段,先制止违法闹事,再酌情处理。对违法闹事的首要人员坚决实行了抓捕,迅速恢复了新疆兵团的社会秩序。
所谓国家害怕罢工请愿、绝食等手段是对当时中央领导层善意的曲解,也是对下一代人的误导。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云南农场知青罢工请愿返城事件中,曾经出现了与老挝接壤的勐腊农场少数知青竟砍断了近百株已经开割两三年的橡胶树,这种破坏国家财产的行为,不论什么年代,什么诉求,都不能这样做,这是砍树当事人的历史耻辱,而不是所谓“逼迫政府的有效手段”。


9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90-2.jpg
三、我国上山下乡是逐步结束的
“盛文”提出,党中央在1978年12月10日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没有做出结束上山下乡的决策,理由是在会议内容上有这样的话:“今后若干年,还要继续动员组织一部分城市知青到农村去。”“盛文”引用会议内容是断章取义的,197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原文是:
“今后若干年内,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随着社会劳动力结构的逐步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将逐步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必须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全国来说,还要继续动员组织一部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上山下乡”(《始末》第143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0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显然,党中央在1978年12月已经做出了逐步结束上山下乡的决策,并明确规定了有安置条件的城市可以不再继续搞上山下乡。根据《始末》第166页提供的数字,1979年全国仍有24.7万知青上山下乡,1980年全国也有15.5万知青下乡。进入1981年,全国知青办的工作转为解决知青遗留问题,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至此,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宣告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能在1981年平稳结束,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以及全体知青的理解和配合。
有人说:“谁表示理解上山下乡,就请谁回到农村去。知青返城就证明上山下乡搞错了。”我也要问,今天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就证明过去农民交农业税交错了吗?军人退役了就证明当年参军参错了吗?这个逻辑很荒谬。
历经20余年的上山下乡,发生在全国经济还不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广大知青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否定上山下乡就是否定知青自己。知青上山下乡与知青作出的历史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
上山下乡的动员和结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与实现的,这就是本文对谁打开了结束上山下乡大门的答案。

(作者毕志华,系黑龙江兵团知青。)

9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553

帖子

2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0240
发表于 2022-8-19 0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代知青的研究,与更早上山下乡的知青有着根本的区别,时代、历史、环境等等。其课题之大,难度之深,背景又复杂,当今也只能是讨个说法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