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0: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0-3.jpg

  二、在教育和卫生事业方面

  正是由于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大量知青担任了民办教师,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一些知青担任了农村的扫盲教员,很多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普及了农村教育,为后来农村以及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教育没有普及就不可能有提高,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即便有少数人受到高等教育,也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再好的科学技术最终也要靠广大有知识的劳动人民去实现,才能形成生产力。上山下乡不是使中国的教育、文化出现了断层,而是促进了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

     也正是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青年要高,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医疗状况得到改观。1974年5月,在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兴趣。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知青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贡献,为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是无法用几百亿金钱来衡量的。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0-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知青在上山下乡中与工农相结合做出的成绩,群众和基层政府有目共睹

  大量接收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陕西、黑龙江、云南、内蒙、新疆、各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区的政府和当地人民都对知青上山下乡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风农场的老职工、工会主席刁光明2009年在上海“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没有知青就没有东风农场,没有东风农场就没有橡胶产业。你们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一代,你们把青春留给了农场,你们为东风农场做出了贡献,为我们老工人做出了榜样,我们老工人经常以你们知青的榜样来教育我们的后代。”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对知青说:“你们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荣史册,永远铭记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内蒙古阿荣旗政协在文史资料《知青记忆》的前言中说:“从1962年到70年代末,全国范围内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再教育,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场运动对阿荣旗的影响是积极的深刻的,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城镇知识青年的到来,对阿荣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黑土地不会忘记他们,阿荣旗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中共扎兰屯市委和政府2008年7月在《致曾在原布特哈旗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慰问信》中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兰屯开发建设时期,是你们在这块热土上奉献青春、抛洒汗水,为扎兰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你们为当年闭塞落后的北疆带来了城市文明,将荒蛮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是你们以青春的激情和不屈的毅力,为扎兰屯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云南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综述”中写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跨省青年来到边远落后的云南边疆,无论是自愿走入这个行列,还是被卷进这场洪流之中,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能响应国家的号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农村建设事业和边疆建设事业。云南的山山水水到处留有知识青年的青春足迹,他们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整个知青群体都曾在特定的年代,做出过贡献。1、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段时间,云南边疆充满了知识的活力和科学的生气。2、知青下乡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纽带,加强了动员城市与下乡农村的联系,搭建起文化知识在边疆农村传播的桥梁。3、举办“广阔天地的新大学”,把函授教育办到云南边疆。4、为云南民族地区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5、披荆斩棘,变荒野为胶林,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贡献。

     云南傣族村寨的妇女主任对前去采访的人说:我们傣家就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一个是知识青年,把城市文明、新观念带给了我们。如果知青再晚走几年,我们傣家会发展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历史铭记知青的贡献,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在市、县、乡乃至村都建起了以知青为主题的广场、雕塑、纪念碑(墙、石)、纪念林、博物馆、桥梁。目前不完全统计有142个。这就是人民的态度!人民的评价!人民的结论!

  知青修的电站现在还在发电,知青修的水库现在还在蓄水,知青修的干渠现在还在灌溉,知青修的道路现在还在通车,知青开垦的荒地现在成了粮仓,知青种植的橡胶树现在还在出胶,知青抢救的病人现在还在健康地生活,知青接生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知青教过的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生产、科研的一线,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英烈现在还在受到人民的祭奠,知青的事迹现在还在当地人民中传颂……

     知青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在经历过几番风雨洗礼、烈火锤炼之后,已经作为对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的贡献,深深镌刻在人民的心里,并且深刻影响着新时期的历史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有自信,有信心,敢于并且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上山下乡,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一批中央领导都一直关心、支持、鼓励上山下乡。“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10月9日,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其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说:“对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个估计,把成绩肯定下来。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的嘛!不把成绩肯定下来就乱了套。下去1700多万,还有800多万在农村,事实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1979年,胡耀邦在共青团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中说:“知青上山下乡对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在还很困难,还要坚持干下去,这方面的话说得太少……我觉得,至少鼓励绝大多数青年继续干下去,好好干,这个话讲得不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上山下乡知青(包括回乡知青)有3000多万,涉及上千万的家庭和上亿人口,不可能一点都不出现问题。尤其是1968年以后的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由于人数过多,时间上过于集中,加上实践中缺乏经验,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不否认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问题,而且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当时就高度重视,并一直在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不应以偏概全,更不应该用工作中方法的某些失当来否定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方向的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0: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0-6.jpg

     (作者葛元仁1968从北京到山西夏县禹王公社插队落户。本文摘自作者发表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的《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9: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01.jpg

    1957年下半年,四川掀起了组织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的热潮。这波热潮的掀起,是以毛泽东关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为导向,以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为基本宗旨的,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四川城镇青年下乡上山工作的最初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在“一五”时期,四川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到1957年,全省高等院校由1952年的17所发展到22所,在校学生由1.55万人发展到3.48万人;普通中学由1952年的433所发展到754所,在校学生由21.98万人发展到49.72万人。同期,中等师范由64所增加到67所,在校学生由2.07万人发展到3.2万人;小学由4.79万所发展到6万所以上,在校学生由526万人发展到648万人。师资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1957年有普通中学教职工3.3万人、小学教职工18.81万人,分别比1950年同类教职工增长146%和143%。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全省一方面大力发展师范教育,5年内培养了4万多名新教师,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近7万多名社会知识青年,加以短期训练或直接分配作教师工作,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此间,省财政用于教育的资金有近8亿元,全省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一般都占省财政支出的20%以上。1957年全省教育经费预算达到15717万元,实际比1956年增加36.1%,比1952年增加95%,在各项开支中占第一位。

尽管在“一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仍然远不能满足人民和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对中小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需要。1957招生以后,全省仍有高小毕业生37万多人、初中毕业生5.9万多人、高中毕业生8000多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压力,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全面阐释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升学与就业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5月25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关于指导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四川对中小学生升学就业问题的指导意见和措施。

对于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往哪里去的问题,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四川省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中小学毕业生最宽阔的道路是回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省人委决定,凡是家在农村或接近农村的,以及虽然家在城市而与农村有联系的,都可以事先与农村挂好钩,回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很显然,这主要是指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这部分回乡青年是中小学毕业生的主体;对虽然家在城市而父母出自农村、在乡下有直系亲属等与农村有联系的中小学毕业生,应先与农村挂钩联系并取得同意后,再回到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至于既不能升学一时又没有就业机会的青年,则可以在家自修补习或者从事家庭劳动,等待机会。在不能升学的毕业生中若有个别生活特别困难无依无靠的青年,应该设法加以安置。成都、重庆两市较特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又多又集中,而市郊农村不大且安置容量很有限,因此省人委确定两市除采取上述各项办法以外,还可以采取在大学中附设补习学校的办法,吸收不能升学就业的高中毕业生参加补习。补习学校的行政经费,由政府负责;学生本人的费用,一般由学生自理。补习后的出路问题,也由学生自己解决。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张秀熟在省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的发言中也指出:对于1957年不能升学的中小毕业生的安排,主要出路是参加劳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劳动。至于不能升学又一时没有就业机会的,那就应该自修补习,或者从事家庭劳动,等待机会。

为抓好全省中小学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工作,四川省人委决定各级政府建立由有关部门和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参加的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办公机构设在教育部门。四川省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四川省副省长康乃尔、张秀熟分任正、副主任委员。

1957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没有考上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做什么》的社论指出: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凡是没有考上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和自学的问题,尤其是应该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应该了解,在城市就业的只能是少数人,大部分同学只能安排到农村去。因此,凡是有条件的都应该愉快地走向农业劳动岗位;凡是家在农村的同学,应该主动地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同学,有条件自学的可以自学,没有条件自学的,应该尽量自己设法或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愉快地到农村去。

在此间,时任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杨万选在《四川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发展农村的生产建设事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特别需要大批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青年。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劳动青年把科学技术和农民的经验结合起来,而且巩固农业社、搞好经营管理、加强民主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担任。从长远来看,还要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就需要更多的有文化和懂得科学技术的劳动青年。要解决这一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在农村积极展开扫盲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大量地向农村输送具有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的中小学毕业生。今后,到农村生产的中小学毕业生必然的将一年比一年增加。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家居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同时也包括城镇的部分中小学毕业生。这一年全省安排了30多万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广辟城镇毕业生就业门路

1957年8月22日,《四川日报》发表了题为《继续做好回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安排工作》的评论员文章。文章在重点论述要做好动员家居农村的落榜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对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进行了阐述,传达了政府部门对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是对城市的落榜学生,应继续帮助他们开辟参加劳动生产的出路。据成都、重庆等地的调查,目前不仅在公私合营的行业和已经合作化的手工业行业,由于生产发展,需要招收一批徒工,就是分散经营的服务业和手工业也有招收徒工、扩大生产的要求。只要各方面深入进行工作,解除这些行业招收徒工的顾虑,并反复教育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参加手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的意义,动员他们主动的和这些行业的业主挂钩,这样,就能为落榜学生开辟更多的参加劳动生产的门路。

二是组织城市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自愿到农村生产,是今后城市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出路。但这是一项新的工作,现在还缺乏经验,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组织的范围、增多下乡生产的人数,不能贪多图快,草率行事。

三是组织城市不能升学又暂时不能参加生产的毕业生自学、补习的工作,各地也应积极的进行筹办。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补习班(校)、民办中小学的经常领导,共青团组织和儿童校外教育机关也要特别关心自学小组的活动,帮助他们自学好、生活好。

在城镇就业的问题上,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在省人大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各专县发展较多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在城镇中吸收一部分适合条件的人参加劳动。但是有些人,特别是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认为只有当干部或到现代化的大工厂当工人才有前途,不愿意参加农业、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同时在安置就业人员时,应当注意在同等条件下让生活困难的人先就业。在开辟就业出路方面,各地可根据当地人民需要,在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举办各种各样的生产、福利事业,如生产组、托儿所、补习班等,以便使国家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安排更多的人参加生产和工作。在这里,李大章阐述了全省城镇劳动就业的总体思路,即:一方面,今后发展中小型企业,可以在城镇中吸收一部分适合条件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劳动;二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让生活困难的人先就业,这是在安置就业人员时要特别注意的;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广泛开辟就业出路,安排更多的人就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9: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四川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第一,鼓励和指导城市各行业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和本行业特点吸收学徒。要求一些行业基层组织改变限制吸收学徒的办法。在吸收学徒时,应该有意识地照顾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上真正生活困难的失业者。除鼓励组织起来的行业吸收学徒外,个体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私人带学徒,也是应该允许的,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不应当认为是劳资关系。学徒的生活待遇问题,可以自行议定,不必作统一规定。

第二,采取措施解决各行业有关带学徒的具体问题。要改变过去那种由资本家或小生产者私人带学徒的办法,采取合作社和合营企业招收学徒,由专人传播技艺(即跟师学)的办法来解决;学徒的生活费用由集体负担,一般以维持本人最低生活为原则;过去有些单位的学徒待遇偏高,不适当地片面强调某些政治福利待遇,增加了雇用学徒的困难,应注意加以改变。学徒学习年限,由各行业按照需要自行商定。其他方面也不要作过多的硬性的规定,如工作时间不要规定8小时工作制、星期天放例假等;工作范围也不要规定只能做什么不能作什么等。在师徒关系上,必须强调尊师,同时又提倡爱徒,以克服师徒之间存在的某些不正常现象。

第三,必须改变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脱节现象。为此,除了集体或个人可以自由招收学徒以及城市街道办事处可作职业介绍以外,各城市还可以在劳动部门或民政部门的鼓励和指导下,设立民间的职业介绍所,给予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以双方直接接触、自行议定工资及工作范围等的方便;过去由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包揽的办法,必须加以适当改变。

按照省里的部署,四川各地各行各业挖掘潜力,广开门路,积极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省手工业管理局决定根据本行业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分别在中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一批学徒,帮助他们参加手工业生产。省局指示各地手工业行业应根据供产销具体情况,拟出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工作方案,主动与当地党政主管部门联系。安排的原则是先城市,后农村,和首先考虑安排社员子弟中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同时,在吸收学徒时,应有意识地照顾生活困难的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上真正生活困难的失业者。个体分散户带学徒,应该允许,但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至于学徒待遇及学习年限问题,由双方自行商订,不作统一规定。吸收学徒,应征求学徒本人自愿,一般可采取经介绍后个别面洽的办法,合作社则采取报名招收形式或其他办法。

为解决更多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都市的手工业、服务业、饮食业、药材业、中医和联合诊所,以及其他各分散行业,均陆续决定吸收一批学徒,面向社会招生,报名的中小学毕业生十分踊跃。到1957年9月中旬,成都市已有1100余名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分别参加了服务性行业和手工业劳动,其中参加服务性行业的就有400人,他们分布在理发、饮食、浴室、照相、茶社、洗染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几个行业内工作;参加手工业的也大都分布在铁作、金属、工艺美术、竹木棕藤、棉针织、皮革制靴等各具特点的生产合作社及金银饰品店从事劳动。此外,还有60名毕业生参加到中药材总店和6个联合诊所当了学徒。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性行业,也有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就业劳动。仅1956年,成都市就有近1000名中小学毕业生作了公共汽车售票员、邮递员、售货员、保育员、炊事员等。

重庆市在安排1957年秋季毕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同时,有关单位还积极与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取得联系,深入基层了解需人情况,解决了200多个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九龙坡区将24个毕业生安排到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他们有的是学理发,有的是学厨师,有的在牧场作饲养工作,有的在蔬菜农场担任苗圃、种菜等工作,也有的在铁作社当学徒。市中区安插了63个毕业生到糖果业、饮食业和鞋帽商店工作。继承父业、兄教弟学的毕业生也不少。如沙坪坝区参加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66个毕业生中,随父、兄参加生产的就有23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90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09: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组织城镇毕业生到农村去

1957年上半年,四川省委和省人委先后发出了“关于指导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指示”、“关于执行中央关于安排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的指示的意见”等文件,对组织城镇中小毕业生到农村作了全面部署。按照这一部署,凡是没有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和自学的问题,尤其是应该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学生,除少数能够在城市就业和一部分有条件自学的以外,其余学生都应该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愉快地到农村去。

以重庆市为例,1957年下半年就开展了两次较大的动员组织城市中小学毕业生下乡上山到农村去的活动。第一次是1957年7月组织124名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这是全市第一批集体参加农业生产的下乡知识青年。这批到农村安家立业的知识青年,是从全市1000多名决心参加农业劳动的应届中小学毕业生中经挑选后,批准到郊区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去的。从这可以看出,被批准下乡的知识青年是在众多报名人员中挑选出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点确定在市郊区的高级农业社。很显然,这次动员组织工作带有探索和试验性质。

《重庆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指出,虽然过去也有些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但家在城市,放弃升学考试,成批地到农村参加生产,这还是第一次。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参加农业生产是光荣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是一件新的工作,还缺乏经验,有些问题需要在摸索中逐步解决,希望有关领导部门密切关心第一批毕业生参加生产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参加生产后出现的问题,取得经验,以便更好地组织大批中小学生参加生产。

在第一批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出发之后,家在城市的毕业生,不少人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报名,要求到农村去;还有的自己亲自到农业社去联系,要求参加生产。到8月底,加上先期下乡人数,重庆市已有500多名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到郊区参加了农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掀起第二次动员组织城市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的热潮从9月2日到6日的5天时间里,全市就有398名中小学毕业生报名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在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地的不少地段和厂区,当毕业生去报名的时候,有的由父母或兄弟送去,报名以后,地段和厂区的群众打着锣鼓给他们送喜报,祝贺他们勇敢地走向新生活。9月6日南岸区召开毕业生集会时,在短短的17分钟内,就有72个中小学毕业生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在各区报名的学生中,有不少是高中毕业生,并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农村去。据沙坪坝区统计,在33个报名的学生中,约有一半是高中毕业生。第2中学就有高初中毕业生16人申请到农村,其中有13人自愿到涪陵专区最艰苦的农村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