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6-3 10:35 编辑
《韩非子·和氏》长久以来入选在中学生课本中,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把一块含有美玉的石头先献给国君楚厉王,却诬为欺君被砍去左脚,后献给楚武王,又被砍去右脚。待到文王即位,卞和才得以平反,美玉终于重见天日。 课本要求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学习卞和坚贞、执著、勇敢,历尽磨难、仍坚持信念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是我始终对此深感疑虑,当读到他被砍去双脚时反而心生恐惧,不忍卒读。不免产生种种疑问:和氏璧究竟为何物,以至于几千年来念念不忘?卞和又为何非要献给国君不可?卖了不是更好吗?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玉大都带有一层薄厚不等的岩石皮,古时叫“璞”,本义是指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至于石皮底下到底成色如何,在未解开石头之前都是未知数。在石头未开之前定价交易,这就叫赌玉。“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是赌玉行业真实的写照。“神仙难断寸玉”,通过玉的表皮能看出玉石里面的优劣是需要极深的专业学问的,成功的机率绝对不到万分之一。 自古至今,最著名的赌石就是赌和氏璧的原石了。璧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品,和氏璧究竟出自什么玉?至今仍是个迷。玉有多种多样,和氏璧可能是玉中最好的一种,而卞和可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赌石大师,人家赌石是赌钱,他赌的是命,两次赌掉了两条腿没死,第三次才算赢。 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凭他看石的本事,想不发大财都难。他为何不奇货可居,将此石到市场里去卖个好价钱?从此一家老小吃香喝辣,生活无忧。他倒好,非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给君王不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唯一能解释的是,他可能以为这样做能得到比市场更高的回报,也或许赏个顶戴花翎什么的以光宗耀祖。但岂料非但没有得到半点好处,还差点送了自家性命。 按照文章的意思顺理推断,是否应该是这样:卞和见两次事都不成,希望近乎破灭,心中充满无限冤屈,剩下唯一能够做的也只有图后世留名了。今人最崇尚名利,古人当然也不能免俗,名有了利自然而来。于是卞和到处嚷嚷道:“我不是因为断了双脚而伤心,而是因为真正的宝玉被看作石头,像我这样忠贞之士被看作说谎的人而感到痛苦。”这番堂皇的辩辞切合了人们一贯来对忠贞之士的推崇之心,于是将这个故事流传了千年。 卞和最后虽得以伸冤昭雪,也或许遂了心愿,自己做不成官,让家里人做了官,但自己已成了个生不如死的残废之人。 故事显示的是权力的傲慢和悍戾,揭示的是人性的贪婪和淫威下的无奈。卞和的动机经不起任何推敲,与坚持信念和真理的精神真的毫不相关! 作者韩非主张君主集权、严刑峻法、任法术而尚功利。他的原意是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法术之士的不幸遭遇,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而自怨自艾。但我们不能不顾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本意,任意挑剜一段来作为学生教材,这样岂不产生严重谬误? 选编课文的人可能小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丧失人性的事例只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没有任何好处。好的古文数不胜数,自古来坚持自己的信念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像卞和为图名利而媚上,最终丧失了自己肢体的故事,给人有何启迪?(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