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55|回复: 0

姚东古韵—69从继志学堂到罗江小学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发表于 2022-9-2 13: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9-2 13:55 编辑

  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南乡(石台乡)十六都三图,光绪二十三年(1897)里人罗诗怀出资建义庄一所,置田一千亩零,并设义学其中。”宣统二年(1910)罗诗怀之子罗振翔在义塾基础上创立“继志初等小学堂”,振翔先生自任监堂,并率先使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学教材。民国九年(1920),学堂按北洋政府政令更名为“私立继志初级小学”,罗振翔之子嘉昌先生出任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由浪墅桥钱祥桐、罗江万隆罗振泉(人称小娘先生)两人发起,合作创立“私立芦墅小学”,以五开间二进的岳殿附属房作为校址。这是当年罗江的第二家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实施国民教育制度,继志、芦墅两校合并设立“民办芦墅小学”,小娘先生任校长。开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公民、体育等课,倡导“学以致行”。
  说起继志小学和芦墅小学,罗江的老人们兴致勃勃,仿佛回到了童年,都说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今年92岁高龄的罗继安先生说:“我九岁(1926)在继志小学开学,老师叫蒋玉英,奉化人,自称是蒋总司令的姑姑,课本是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印的。”90岁的倪屯旭先生也回忆,他十岁那年在芦墅小学开学,国语老师徐玉娟是祝家渡人,发的是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的国语、算术、常识、公民等新式课本。83岁的罗嘉春先生甚至还唱起了当年芦墅小学的校歌:“芦江滚滚芦山青,春风笑相迎。待桃李成秀芳,壮瞻在村庄。幼学壮行干宏业,学硕博位勤寒窗,家国有荣光。”
  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二十二日罗江沦陷,学校停办,失学儿童有的挽亲谋眷去外地求学,大多在家放牛割草。1942年秋,为了解决失学儿童的求学困难,免受敌伪奴化教育,在教育界有识之士和在罗江开展敌后工作的国民党人欧阳仲文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停办了一年之久的芦墅小学在八.一三抗战五周年的1942年8月13日正式复学。为毋忘四月廿二日沦陷之耻,以谐音将芦墅小学更名为“念义小学”。欧阳先生任校长,聘赵燮芳、汪维鈞、郑武权等先生为教师。在水深火热的年代里,欧阳先生等全体教职员工以学校为阵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多次邀请共产党人、中共浙东区委干部陈年同志来校讲课,很多学生因此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之中。
  罗江老街的赵伟伦先生告诉我:“抗战胜利后,欧阳先生奉命调离,由秦慕如先生接任校长。”说到秦慕如先生,赵伟伦面露敬慕的神色。他告诉笔者,秦先生是知识女性,出身慈溪望族,是近代中国金融业标志性人物秦润卿的侄女。她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先后在中城、念义、石林、明德等小学任教。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甚至终生独身。在贺她百岁寿诞时,那些年逾古稀的学生们与她一起深情地回顾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1947年国民政府收管了民办念义小学,学校更名为“慈溪县江中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叶昌瑞、冯莲、章德志等先生执教,秦慕如继续任校长。学校设立校董会,成员有罗振泉、赵世芳、戴庚申、楼秉鈞、罗维昌、刘壮骥、龚达鈞、陈永发、倪尧林、罗松桥等十位乡贤。班级规模扩大并增设了高小班。1949年7月,罗江小学第一届高小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在学校礼堂举行,一百多民众自发参加毕业典礼,一时传为佳话。
  1949年5月24日,华东军区慈溪县军管会文教组派员接管学校。根据秦慕如校长的提议,校名改为“慈溪县县立罗江小学”。今年103岁高龄的秦先生自豪地告诉她的学生们:“在当年的政权更迭中,我们罗江小学没有停过一天课。”赵伟伦回忆说:“当时每天都有朝会课,师生们晴天在操场集中,升旗后集体背诵‘总理遗嘱’,然后校长训话;雨天在礼堂集中,也仅仅少了升旗仪式。记得5月23日晚会课降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后,5月24日未开朝会课也未升旗,中午放学时全体师生在礼堂集中,由冯莲老师教唱一支叫《你是灯塔》的新歌:‘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夜;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我当时是一年级的学生。”
  1954年10月,慈溪、余姚两县调整行政区划,罗江划归余姚县,学校更名为“余姚县罗江小学”。据赵伟伦提供的资料,先后有秦慕如、范导善、陈婉仁、冯子畏、杨家友、朱重鈞、叶昌瑞、胡永绥、管彤父、罗继本、顾麟芳、席振鑫、王家能、罗雅青、罗来土、杨启永、张建立等先生出任校长。
  从1910年的继志初等小学堂到今天的罗江小学。百年风云,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罗江小学今天已经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一个世纪来,学校为国家、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论在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都发挥着罗江人应有的作用,在罗江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篇章。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评分

参与人数 3经验 +3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很给力!
月雅湖 + 10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