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眼下正是虎年春节,望着街市上浓浓的年味,不由想起孩提时代过年的期盼。孩子们盼着过年,大抵离不开好吃、好穿,还有点压岁钱。 上世纪70年代末,物资匮乏。记得那时腊月二十前后,人们开始筹备春节的吃食。像油氽肉皮、老笋干之类,都要提前准备。色泽金黄的油氽肉皮入口软嫩有嚼劲,韭黄炒肉皮至今依然是忘不了的乡愁。 除夕前一晚,鸡鱼肉已基本齐备。煮熟的鸡被切成块,做成一道白斩鸡,皮黄肉白,肥嫩鲜美。肉一般切成一寸见方,与茨菇同烧。鱼则一刀切成两段,做两盆煎鱼,与茨菇夹肉作为“看菜”。那时,做客前,小孩都被长辈提前交代,肉和鱼只能看看不能动,因为还要招待另外的客人。 蛋饺、肉嵌油豆腐也在小年夜做好。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主菜,一般做两碗,可以随吃随补,始终保持有一大碗满的用来待客。 除夕的重头戏自然就是年夜饭了。年夜饭前要先祭祖,一壶酒,几道菜,一代代人也就知道了自己的来处。 新年剃新头,理完发回家,天已渐黑,终于可以吃年夜饭了。记得那时,年夜饭餐桌上的饮料是酒酿、米酒。女人、小孩喝甜酒酿,男人喝自酿的米酒。甜酒酿、米酒味美,好入口、不上头。 被开门炮仗惊醒的时候,天已渐亮。大年初一,床头放着一套新衣服。孩子们终于可以穿着新衣、新裤、新鞋,顶着新理的头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新衣服口袋里会有压岁钱,少则一角,多则一元。如果有一张五元或十元,那不知有多开心了。 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出去拜年,这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日子,有吃有喝,还会拿到压岁钱。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家中主要由我准备春节的餐桌,再也没有当年父亲盘算着那块肉的煎熬,妻子也不用像当年母亲那样精打细算几尺布票……日子越来越好,只是依旧怀念那时过年。 来源:浙江老年报浙里养俱乐部版 老年作者:张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