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5-5 2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5.
中国人都痛恨走后门的,
同时还都希望自己遇到事情能有后门可走。
这几年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是《父母爱情》,郭涛演的江德福和梅婷演的安杰非常生活化,富有人情味儿。
可是老羊怎么看这部电视剧怎么觉得不是滋味:《父母爱情》还是富贵爱情?
就拿走后门这件事来说,江德福一直在走后门。
安杰哥哥的儿子得了脑膜炎,他通过后门拿到了盘尼西林,也得到了资本家小姐安杰的爱。
两个儿子当兵去了,
前妻的来历不明的儿子当兵去了,
安杰姐姐家的双胞胎女儿当兵去了,
自己的女儿就在自己的司令部当兵了。
江德福家的后门能跑火车。
所有的政策都是人定的,也都是人执行的,有人就有人情,这是中国社会现状。
1971年以后,国家调整知青政策,开始允许知青以招工、考试等方式返城。为获得回城机会,一些领导、基层及社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招工、招干、参军等途径帮助一些知青离开农村。“走后门”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广大知青扎根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想,给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973年,承德地区出现36起知青滞留城里长期不归、35起知青间矛盾等事件。(刘占广 张仕敏写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走后门破坏的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
生态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就非常难。
6.
承德知青出现的问题只是全国知青问题的一个缩影,1973年,承德地区根据中发【1973】30号文件(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统筹解决知青上山下乡存在的问题。
一、解决知青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发给生活补助费;建房补助费;差旅费从5元增至10元,农具、家具补助费改为每人45元;1972年以前下乡生活不能自理的每人补助学习费7元、医疗费7元,1973年下乡的每人提取15元机动费。
二、加强对上山下乡知青的领导、管理和慰问。1971年12月,承德地委成立承德地区慰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慰问团,地委书记张子明任团长,各县设分团,深入社队进行慰问。南京市委、天津市也组织慰问团和慰问物资,对下乡知青进行慰问。
三、改进插队方式,一般采取适当集中、建知青点的办法,根据承德实际情况,对日值5角钱以下的队,不再安排新的下乡知青。
四、打击迫害知青的相关违法犯罪分子、震慑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承德地革委成立宣传、检查团,地革委主任牛奉林任团长,历时25天,对281个公社、1446个大队进行检查,其中104个队口粮不落实,63个大队菜地不落实,269个大队住房不落实。奸污、逼婚、诱婚150起,打击迫害、殴打136起,挪用安置费用112起,拉拢腐蚀117起,青年自身犯罪151起。
地委最后逮捕33人,判刑8人,撤职处分21人,退赔56起,在全社会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隆化县志》记载: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追认郑家元为革命烈士
五、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代表人物,肯定上山下乡中取得的成绩。1970年,平泉下乡的天津知青齐玉林因病医治无效而病故,平泉县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号召向齐玉林学习。1971年7月18日,隆化县下乡的天津知青郑家元在抗洪抢险中负伤,27日因感染而牺牲,隆化县委、县革委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革命知识青年的榜样”等称号,号召全县青年、干部群众向她学习。
7.
197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5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积极组织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复习文化课的通知》,鼓励知青参加高考。
10月31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历时41天,会议出台了两个文件,经政治局讨论后,以中办【1978】74号文件发出。
这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出现了重大历史转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心从安排知青上山下乡转变为安置好在乡知青。
后来在承德市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张好那一年参加了高考,考上了承德师专。这时他刚刚下乡半年多,他应该是最年轻的一批知青了。
2019年5月份,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副处级十多年,终于没有赶上职级并行,新的政策从这一年的6月份开始,他差了一个月。
知青的一生,没赶上的岂止是这一点点。
从1964到1980年近20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历程,承德地区共计安置插队知青40000多人,其中文革期间安置知青38293人,有16147人被招工选干、升学和参军而离开了农村,有802人在农村结了婚。
到1980年底,全区(含青龙县)仍在农村的340名知青得到了安置,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成为了历史。
美丽的潘家口水库之清河口
8.
2008年11月12日天津的《每日新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八进天津 河北农民寻当年知青
新报讯【实习生 王子瑞】1966年秋天,20名天津知青前往河北省宽城县西堡子村下乡,其中9名知青住在村民郭建民家。阔别42年后,郭的家人8次进津寻人,想请当年的9名知青到家中吃顿团圆饭,唠唠家常话。
“从去年开始,我已经是第8次进津寻找这9名知青了。可每次都开着空车回家。”面对记者,郭建民的弟弟郭建设很无奈。郭先生介绍说,父母已经故去多年,大哥郭建民今年63岁,大嫂子董桂银61岁,他们一直挂念着这9名知青。1966年秋天,9名天津知青被组织安排在大哥家,一住就是6年。1974年全部离开回到天津,当时住在大哥家的9名知青都属于天成号5队。
9名知青6女3男,现在应该都50多岁。郭先生说:“当时的小组长叫张彩莲,从河东区来的,还有一个叫何贵荣,年龄现在有56岁左右,是最后一个离开宽城县的。还有两个姓孙的大姐。3名男知青中有一个叫张复兴,也来自河东区,擅长木匠活。”
“去派出所、托朋友找、上网查我都试过,可一直也没有结果。有时我只要碰到年龄相仿的人,都会上前询问,常吓人家一跳。”昨天下午,离家4天的郭先生再次遗憾地离开天津,“我的手机随时开着等待消息,我只想赶快见到他们,拉着老朋友们再次回到曾经在一起住了6年的家,吃上一顿团圆饭。”
这篇消息里说的西堡子,离我家很近,都是引滦入津的潘家口水库的淹没区。
1980年代的时候,有人传说,当年在我们大队下乡的一个姓于的女知青已经做了县领导,想回当年下乡的地方看一看,原来劳动和生活的地方都淹没在了水底,当年的老乡也都不知道搬迁到哪里去了。
云水茫茫,连一只渡船都没有。
女知青黯然伤神,默默地离去。
在我记事的时候,村子还没有搬迁,人们传说村里有三个知青住在我的一个大伯家里,叫樊青、李碧、邹玉堂。
我没有见过这三个人,但当时村里的很多青年都唱着这三个人的名字:
烦请李碧走一趟!
当年的知青年龄最小的也都60多岁了,趁着身体还行,有机会就来走一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