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2-9-17 07:47 编辑
【转帖】
我从1971年起从事粮油加工和粮油供应工作,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多次改革,目睹了百姓一日三餐的种种变化。我从一个老粮食工作者的角度,说说杭州粮食工作的变迁与发展。 1992年底,杭州全面取消粮票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偏少,粮食产量低,从解放初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后来又实行了凭粮票定点供应粮油的国策,那时粮票似乎比人民币还更有价值。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粮票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最基础最重要的生活必需。杭州全面彻底地取消粮票,已经是1992 年底的事了。 在九十年代以前,粮油的供应是“三少”:数量少——一般成年人每人每月是 24斤粮票,四两油票;品种少——大米只有籼米、晚粳米和晚秈米(也称杂交米),食用油也仅仅是二级标准的菜籽油和大豆油,烹调时不仅会冒烟还有很浓重的气味;供应渠道少——只有单一的粮店。杭州主城区一共有120多家粮店,粮票发放后或有加工品质好点的大米,老百姓要排长队抢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油供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数量多了,品种多了,渠道更多了。如今每个家庭吃多少粮都能满足,不再受限。因为随着交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客货分流,为粮食等大宗物资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保证。而当年,在铁路运输“卡脖子”的时代,发送一车粮食是很困难的事,杭州粮食人千方百计、风餐露宿,为采购与运输付出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 从品种来说,更是应有尽有,全国各地不同品质的大米和食用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著名品牌大米和食用油,都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杭州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