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戴望天

诗作名篇

  [复制链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2-15 09: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277155858840_副本_副本.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16 10: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诸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10: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460、十五从军行     
乐府篇名。《乐府诗集》收入卷二五《横吹曲辞》,题作《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句前另有八句与本篇无关的诗句,可能是晋代入乐时所加。《古今乐录》说:“‘十五从军征’以下是古诗。”诗或为汉魏间大动乱时的民歌,反映了长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与《东山》、《战城南》等反战名篇相比,本诗在揭露战乱恶果的深刻性上有新颖独到之处。此诗用现实主义典型化创作方法,以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为例,揭示了统治者暴力推行超长服役制的残酷和不人道:它无视人性,剥夺了作为一个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常的生活内容和权利,因而诗作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通过个别反映整体的典型化手法,也深为后世关注现实人生的诗人所喜用。在王粲《七哀诗》、杜甫《垂老别》、《无家别》,白居易《新丰折臂翁》等诗作中,均可见其影响。该诗以叙事为主,从具体景物、事件和动作的叙写中,自然质朴地流露情感,富有艺术魅力。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一:
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  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1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二:
七哀诗三首•其一

魏晋: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诗三首•其二

魏晋: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七哀诗三首•其三

魏晋: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10: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三:
垂老别

唐代: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1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四:
新丰折臂翁

唐代:白居易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07: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461、淮南王歌     
汉代歌谣名。始见于《汉书•淮南王传》。《乐府诗集》收入卷八四《杂歌谣辞》。内容为讽刺汉文帝兄弟相残。据《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长是文帝异母弟,于文帝六年(前174)谋反,被废为庶人流放蜀郡(今四川),途中刘长绝食身亡。于是,文帝十二年民间开始流传这首歌谣。辞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此辞高诱《淮南子叙》录作:“一尺缯,好童童;一斗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歌辞用语俚俗,直承《诗经》国风兴和比的手法,以细微而又不值钱的一尺布、一斗粟起兴作比:穷苦人家,有尺布、斗粟即可共衣食相处和睦,而刘恒、刘长贵为帝王,富甲天下,却还要兄弟相争,彼此残杀。末句与前相对比,揭示题旨,讽刺有力。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07: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一
淮南王歌  

原文

一尺布,尚(1)可缝;
一斗(2)粟,尚可舂(3)。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1-2]   

(《淮南王歌》最早见于《史记》,但《史记》并没有将其命名为《淮南王歌》,《淮南王歌》之名见于将其收录的《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

注释

(1)尚:还(hái),仍然。
(2)斗dǒu: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3)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译文

一尺布,还能缝;
一斗粟,还能舂。

兄弟两人不能相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91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5: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462、城中谣     
汉代歌谣名。始载于《后汉书•马廖传》,《玉台新咏》卷一选录题作《童谣歌》,《乐府诗集》载入卷八七《杂歌谣辞》。清吴兆宜《玉台新咏》注曰:“《后汉书》:前世长安《城中谣》,言改政移风,必有所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据此,歌谣始传唱于西汉都城长安。词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讽咏了当时长安城内贵族妇女所时尚的高发髻、宽眉毛、大袖筒的妆饰。由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对应规律,京城时妆被四方各地争相效仿,而且变本加厉地发展到了可笑的地步。歌谣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极为生动地反映了这种上行下效、恶滥蔓延的社会风气。东汉马廖曾引用这首歌谣来说明“吏不奉法,良由漫起京师” (《后汉书• 马廖传》)“,认为一切不良风气、腐败现象的滋延,其根源皆在统治者的倡导。由此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六句歌词都是比喻,用形象来发议论,加上适当的夸张,遂使这首民歌在辛辣的讽刺中带着几分含蓄和幽默。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