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桥工涛哥

江南北国知青路(连载)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发表于 2022-4-11 21:1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出了一本
mmexport164968257983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4-12 0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工涛哥 发表于 2022-4-11 17:12
“蔡永祥战斗队”
  随着红卫兵的大串联,农场也自发成立了许多各种名称的战斗队,正赶上守卫钱塘江大桥 ...

       从这段回忆文来看,涛哥早先的苦难生活已经过去了,尤其是杭州在1969年前后开始的知青上山下乡大运动,我在3月先一步去了北大荒,你也随即将奔赴大兴安岭了。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发表于 2022-4-12 09: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乌珠 发表于 2022-4-12 08:56
从这段回忆文来看,涛哥早先的苦难生活已经过去了,尤其是杭州在1969年前后开始的知青上山下乡大 ...

涛哥准备去拿高工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550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10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乌珠帮我上传图片!谢谢月雅湖互动鼓励!第一节今天还有一小段,明天开始上传去黑龙江的第二节。下面我继续发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550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10
 楼主| 发表于 2022-4-12 22: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溧阳 物非人是
  1969 年 4 月底,打听到我场派卡车去南京卫岗运回小奶牛(去时空车),我与母亲就搭乘这辆货车货厢先到南京旅游,再在回程时回了一趟故乡溧阳。
  那天是半夜就出发了,同时搭车去玩的还有好几个人(那个年代还没有货车禁止载客的规定)。公路都还是砂石路面,车辆行驶起来尘土飞扬,好在有帆布篷罩着,不至于乘车人蓬头垢面。
  去时我们一直搭到南京中山门外才下车,然后坐公交进城。母亲带我找到住在鼓楼附近的亲戚家落脚,午饭后即直奔年初刚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宏伟的雄姿确实震撼人心。
  我们从桥南端上桥,步行走到桥北端桥头堡再走回来。这是我记事后跑得最远的一回,都到长江北岸了,很兴奋。然后又抓紧时间去了玄武湖,感觉比杭州西湖差远了。第二天游览了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第三天上午游览雨花台,下午就坐长途客车回溧阳了。
  这是我离开溧阳近二十年第一次回故乡,走过码头街上我的出生地,哪里还能看得到什么“王回春堂”,面目全非喽……随即去了胥渚村的大舅家。亲人相见自然是亲热、欣喜!住了三天,拜访了好几家亲戚才回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4-13 09: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工涛哥 发表于 2022-4-12 22:31
回溧阳 物非人是
  1969 年 4 月底,打听到我场派卡车去南京卫岗运回小奶牛(去时空车),我与母亲就搭 ...

       说起南京长江大桥,在1966年串连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时,绿皮火车到达浦口后,被分成几节由轮渡过江;后来是自己开车无数次的从北京,从东北回杭,那时已经是建成了大桥,一溜烟地过去了。从网上找了一张图片共享。

rBEBYFgjxmeAbMMHAAIV3PCT5kc426.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主题

122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497
发表于 2022-4-13 1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涛哥著书,内容深厚详实,我很喜欢读这类故事。

点评

向周兄问好!  发表于 2022-5-12 09: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主题

122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497
发表于 2022-4-13 1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料一伸小脚蹬翻了就近的一碗豆瓣 酱,招来祖父一记筷子头的惩罚,加深了这人生初次记忆。--祖父误解了,以会你顽劣,实在是不小心,这是你人生中第一件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550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10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乌珠觉民互动鼓励!尤其感谢觉民那风趣的点评!对于祖父一记筷子头的惩罚我也要感恩:不然我哪能记得那么清晰?这人生初次记忆很宝贵的。下面我继续发正文。这里这段重复的题记我就不重复上传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550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610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肆 中流砥柱  第二节 下乡北疆
兴安岭的召唤
  后来总有人不解地问我:已经在农场那么多年了,怎么还会去黑龙江的呢?这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啊!
  1970 年下半年,上面传达下来一个文件精神,大意约略是:“国家困难时期被精简的职工,目前还留在农场继续参加劳动属于家属工的,可以恢复工作。”
  根据这种提法,母亲已不符合,再说年龄也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可我是符合的呀,于是满怀期盼的等待落实政策。
  然而也不知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宣布名单的时候,1962年同时被精简的几十名中年老职工的配偶都恢复工作了,偏偏落下了两名年青人,除了我(系职工之弟弟),另一名是与我同年的姑娘郑美华(系一位老职工之女)。
  我们两人自然不肯轻易罢休,于是找领导讨说法。当时正是造反派掌权的年头,领导说:“这个名单是走资派提供的,你们去找某某某(原先的人事干部)。”
  某某某此时还没有被解放,正接受监督劳动,一肚皮的怨气没处发呢,自然就一推六二五:“我现在说了不算数的。”两下里踢起了皮球。
  赶巧这时传来了大兴安岭来招工的消息。
  当时上山下乡、支边支农的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展开。我们农场虽地处农村,但都属于城镇居民户口,农场职工子女逐渐长大后普遍存在就业压力。文革前毕业的大多就在本场做家属工,算不得正式就业,而文革中毕业的也都面临上山下乡。
  我们打听到这次去大兴安岭的属于林业工人编制,而且因是九类地区,工资相对高些。我认为,在农场做家属工终非长久之计,到边疆去总成正式职工了吧,何况收入还能高一点,至于艰苦,我已经吃了那么多年的苦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提出口号“离开大观山,一样有饭吃”,这口号在厌倦了家属工生活的年轻人中颇有号召力,一时响应者有二十余人。这时候场里领导反倒出来阻止,但又不肯承诺将我们转正,于是我们就到杭州市上山下乡办公室上访,由他们出面责成我场领导“必须支持革命小将的革命行动”。
  因为我们的户粮关系都在余杭县,“下乡办”就让我们去余杭县报名,所以我们是与余杭县城镇知青一起支边的。
  毕竟大兴安岭是远离亲人的苦寒边疆地区,再者由于纯属自愿,不像城市里有学校工宣队、街道居委会、家长单位三重动员的压力,所以临到报名时多数人却又打了退堂鼓,最终下决心成行的仅剩 8 名。后来我们与瓶窑中学应届毕业的 8 名知青编为一个组,还在瓶窑电影院里为我们 16 个人开欢送会、带大红花。
  大兴安岭原是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但在我们去的那几年完全归属黑龙江省)、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山脉,南起阿尔山与蒙古国接界处,北止于黑龙江畔,绵亘近千公里,是我国尚未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林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版图已缩小到不及原先的一半面积(中段):东段的三个盟(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给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西段的阿拉善盟划给了甘肃。黑龙江省在东部开发三江平原(俗称北大荒)以建设祖国的粮仓,在西部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以保障木材需求。
  我们已在农场经受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有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准备,义无反顾地决心出去闯一闯。我场决心支边的 8 名青年报名后在红太阳广场(现在的武林广场)合影留念。
  我临去大兴安岭前,我们全家、鸽宝山的同事们一起留下了宝贵的合影。
  冬衣发下来了,行程迫近,妈妈心绪不定地为我准备衣物。怕我在那天寒地冻的边疆受冻挨饿,怕这千里迢迢难通音讯,怕有病痛无人照料,怕这一去何时能返回家园……
  11 月 21 日是正式离家的日子,早晨,我和同去的几位家住鸽宝山的青年登程了,各家亲人、要好同事一大群人一起相送,直到大观山岭公路最高点方才止步,依依不舍挥手作别。当天我们余杭县五大镇的知青全部集中于临平住宿,行李也集中运走。
  第二天上午在武林广场(当时叫红太阳广场)开欢送大会,下午送往闸口火车站登上专列。送行的人只能届时自去闸口站,我家就哥哥一人去车站送行,农场同事去送行的人倒很多。平时冷清的闸口火车站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我们先已坐进车厢,哥哥他们挤进人群找到坐在窗口的我们,除了要注意身体、常来信以外竟再找不出更多的话语。
  我与唐家长子唐晓声从狭小的车窗口探出上身,手拿小红书向送行的亲友频频挥手告别,不知哪一位朋友为我们拍下这张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后来我将这照片捐给了杭州市档案馆,再后来杭州知青纪念馆也展出了)。汽笛一声长鸣,专列缓缓启动,火车上下顿时爆发一片哭声,但是我还算坚强没有哭,只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