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4-14 15: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大碴子 不敢报母亲
当时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下设 8 个区(林区),从南往北依次为大杨树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在新林区西边)、塔河区、阿木尔区、古莲区,1 个呼玛县(沿黑龙江以农为主以林为辅)、2 个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我们的专列跑了五天五夜,于 27 日到达大兴安岭腹地,余杭县五大镇的知青共 4 个车厢,被分配到两个单位,第一批 2 个车厢在大乌苏下车,是临平镇、三墩镇的知青,接收单位为新林区筑路大队;我们 2 个车厢是第二批下车的,是塘栖镇、余杭镇、瓶窑镇的知青,下车位置在新林区碧洲林场境内塔哈河畔的一个加水站,到达单位的名称是“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桥梁大队”,是一支专业造桥队伍。专列的其他车厢再拉到哪里我就不晓得了。直到新世纪通过浙江知青网的联络,才知道大多数去了呼中区。
我们单位当时是军管单位(9·13 事件后不久撤销军管),大队级主管领导是现役军官,管理也全是部队的一套,新兵到达先要集训一个月。
集训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政治学习以毛主席著作(语录)和报纸、杂志的文章为教材,还有革命传统教育,譬如听老工人的忆苦报告、观看忆苦剧(由本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根据老工人家史编剧并演出)、吃忆苦饭(用冻白菜煮的玉米面糊)、走忆苦路(光脚丫子在雪地里走一段路)、唱革命歌曲等。
军事训练则以队列训练为主,也搞紧急集合、野外拉练;还组织过体力劳动——到碧洲大桥工地抬石块建桥头护坡。
1971 年元旦前结束集训,分到各个连队。我们大观山同去的 8 个人,2 位女同胞郑美华和李萍自然分到 4 连(就是享誉国内外的女子架桥连),当时驻大乌苏在建彩虹桥;我和唐晓声分到 2 连,连队大多数人已去呼中区的碧水建新点,尚有少部分人留在碧洲做扫尾工程,我们新兵连就是办在 2 连驻地;吴锵、吴平兄弟和陈小宝分到 3 连,在呼中建东方红大桥;孙列扬分到直属排(后来并入 1 连)。
因为怕母亲过多的担心,我在以后的家书中并没有把大兴安岭的真实生活现状如实报告。可以想见,中国最北端的高寒地区,又是尚未开发的荒山野岭,怎会不艰苦!我们出发时的杭州还是穿秋衣的气温,到达大兴安岭已是天寒地冻的雪原,强烈的反差,使我们这帮南方去的年轻人很难适应。晚上是零下四十几度,即使是穿上全部的冬衣,在外面站一会儿,就会觉得背脊发凉、手脚生疼。我们单位还算好的,住的是毡帐篷,十几个人睡一条大通铺,铺板下面有地火龙,比有些单位用汽油桶做成的大火炉强多了。
吃的方面也是天差地别,主粮是玉米粉做的窝窝头或大饼子,玉米大碴子、高粱米、小米,虽然粗糙难咽,但营养还是不错的!菜基本是老三样,大白菜、萝卜、马铃薯,还有酸白菜,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有基础的维生素和粗纤维;很少能吃到肉类。
连部(撤销军管后改称为施工队,但是口头一直习惯性地沿用军事编制的称呼)包含连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文书、通讯员等,连长刘孟起,指导员贺业重。那时候的专业施工队伍也只是半机械化的,多数工序皆依靠人力,故而一、二、三班为力工班(后改称钻孔班),各种基建材料诸如钢筋、水泥、木材、砂石料的搬运、装卸都靠人工。
所谓钻孔,是指桥桩地面以下工程的第一步,这道工序一般都在冬季枯水期施工。首先测准桥桩基点,然后先在地表埋一个用木板箍成一米多深、直径相当于桥桩的护圈;立起用原条(即整棵去掉枝杈的大树)扎成的三脚架,顶部和一只脚根部各绑一只定滑轮,在距三脚架约二十来米处安放一台用柴油发动机带动的卷扬机,钢丝绳先穿过根部定滑轮,再穿过顶部定滑轮拉下来拴住一个用圆钢拼焊起来的三角形冲击钻(有点像杆秤的秤砣),重量起码有一吨多,作业时将冲击钻吊到接近三脚架顶部(一般都有十几米高),同时踩下离合器拉紧手闸,再脱档、松开手闸,让钻头垂直落下砸向护圈里的地面,就这样硬生生砸出一个圆形的桥桩孔来,这孔里的泥沙卵石是被硬挤往四周的,所以在冲击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往孔里灌热水加泥土形成泥浆,其作用是一则泥浆渗入周壁增加黏性,二则孔内泥浆对孔壁保持压强,起到防止孔壁向内坍塌的效果。至于桩孔要打多深,那要取决于岩盘有多深,浅则三五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米以上也有可能。总之,混凝土桥桩必须站定在岩盘上。
四班为圆锯班(也叫火锯班,因为带动圆锯的动力是一台有相当大功率的履带拖拉机),主要任务是将原木破解成各种尺寸的板材、方才。
五班为木工班,主要任务为架设施工用的便桥,制作模板,搬迁新点时搭帐篷、造简易房屋如食堂、仓库、厕所等。
六班为钢筋班,包括烘炉工(铁匠)、电焊工。
七班为架子班(或叫起重班),主要任务有立三脚架、在便桥上铺轻轨、造土吊车(也是以卷扬机为动力)、吊装各类桥梁构件。
八班为水泥班,专与混凝土打交道(包括制作预制构件)。
九班为机械班,系连里最大的班,汽车、拖拉机、发电站、车床、机修工、电工都在这里。
十班为后勤班,以炊事员为主,我刚去就被分到这个班养猪。
连队原先是清一色的男兵,有人戏称为“和尚连”。1971 年冬又来了一大批上海知青后,女性全部去了女子连后大约觉得人数偏多了,就混编后给二、三连各调来两个女工班,干的大多是力工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