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觉民

代发:《我的十四年知青生活〈下〉》

[复制链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3: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9-6 13:25 编辑

                十八、裸婚到老
    明年我妻年届古稀又是金婚纪念,想起我们五十年前的结婚按时髦的说法那是真正的裸婚,没有车送双脚走,一担嫁妆一桌酒,泥地陋房囊中羞,贫贱相爱无奢求。我们结婚不用说住房和自行车,就连结婚照和上档次的服装也没有。“贫贱夫妻百事简,穷结亲富做寿”。回想当年我从心底感激富有同情心的贤妻,在我人生最低谷的岁月让我感受到人间的亲情和温暖。一叶在大海中飘荡了多年的孤舟找到了避风的港湾。
  在那个年代,人分三六九等,似乎一出生就已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当年我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升学无门,求业无望,只好插队落户在收入最低的二六市魏家桥村务农。男大当婚,当地农民讽刺我们出身差的知青是注定的光棍。家中被抄被斗,支农多年没有亲友来看过我。虽有相恋的女知青或热心牵线人,均因出身差一票否决。也许是无心插柳,偶尔在余姚火车站候车时结识一位黄岩木匠,给我介绍了慈城的女友(即我妻)。经一年多交往,正当婚姻徘徊在十字路口时,疑有月老相助,巧遇她全家食物中毒,抢救有功才成定局。结婚那天,同队老农纷纷前来庆贺,为我能从城里娶回一个小九岁的“美女”钦佩不已。
  有人说过:“夫妻恩爱不在花前月下,而在患难之时。”我妻随遇而安,无怨无悔甘于清贫,忠心不二,为人直爽,慷慨乐观,富有同情心。一位外地人来村乞讨,物质匮乏的年代村中很少有人施舍。妻就让他吃饱饭再走。一旦有好吃的,定要让左邻右舍一起分享。
  我妻很要尊严和面子,宁可受饿挨冻也不叹穷。那年除夕前一天在慈城岳母家吃好晚饭,无钱乘火车,我俩没有叹息,冒着风雪摸黑步行三十多里回家。那一年只有一担米糠换些猪肉和大白菜过年。如此困境中她有自强不息的志气,入乡随俗捉来泥鳅、蛳螺,养鸡养鸭,改善生活。有客人来家,倾家中所有,千方百计招待。乐天派的我妻开朗大方,和睦邻里。还与村中众多小青年和姑娘结为好友。拿出稻谷在慈溪人处换来倭豆、玉米等烧成零食共享,一边还有用自留地种的地力(荸荠)在慈城出售后买来的小人书招待,无论加工雨衣还是休闲,我去田间劳作,她在家成了"少年之家″的主人。整天无忧无虑开心着,说农村一点也不苦。等我们上调搬家具到一里外的船上时,她一呼百应,小青年们踴跃相助如蚂蚁搬家,场面蔚为壮观!。
  我俩育有一儿一女,至今第三代也即将大学毕业。我妻尊老爱幼,我们上调后等有了自己的住房就接老丈母同住。一对儿女因从小由外婆照顾,感情特别深。我女儿二十多岁了还与外婆同床,冷天为老外婆热身。我妻视儿媳、女婿均亲如已出,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曾被社区评为“好婆婆”,全家评为“街道学习型家庭”、“市五好家庭”等。孙子为我妻洗脚的照片不但登上了《余姚日报》,还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网。
  真如宁波老话:“夫妻和睦家业兴,夫妻勿和睡勿宁”。因此结婚时穷看发展,裸婚到老苦变甜。人生靠气:靠骨气挺直脊梁,靠正气树立形象,靠勇气增添力量,靠志气实现理想。
  仅以此文献给我的糠糟之妻!感谢她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3: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一:
  《小康路上谈巨变》〈余姚电台2020·12·22·播出〉
       习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小康圆满收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人间奇迹!我作为老知青,最深切的感受是感恩党,改革开放使我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
     1979年我的全家因双知青上调,离开支农十四年的农村,我从农民变成工人,又从工人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后被选为宁波市文代会、余姚市工代会、市人大代表。从衣、食、住、行到社会地位都不能同日而语。改革开放奔小康惠及千家万户,我家从租房到买房,从一套到数套。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从不出远门到出国旅游,家用电器也更新换代。面对衣食无忧、生活节节高的小康生活,真是感慨万千。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里的草窝。”安居工程是民生大事的首位。记得我家四口人刚从农村进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住房,经人帮忙才收回了“文革”时被人强占的半间房屋,却连放一只煤炉的地方也没有。后求助邻居们同意,勉强在公用天井搭灶间。夫妻分居、邻里纠纷,加上我工作与学习任务重,妻体弱多病,搞得我晕头转向,筋疲力尽。余姚撤县设市后,我工作的余姚化纤厂发展很快。职工的住房逐步改善,我家终于有了三个小房间的使用权。1992年旧城改造,我家拆迁到市郊的富巷新村。屋对面的小山上还是荒草和破棺材,附近还有茭白田,夏天蚊子肆虐、蛇虫为伍,大家戏称是第二次支农。考虑我儿子的婚房,我在规定可分一中一小外,又买下了部分面积,分到两个中户。在两年后的房改中,买下产权,我家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
  随着余姚城区扩展,旧时的小山变成了苗圃和公园,茭白池和荒草地变成宽敞的柏油路。修桥铺路通公交,学校、医院全配套,旧貌换新颜,市郊成了市中心。不久嫁女娶媳,一家分成三户。我购入对门的套房,夫妻有了两套房。把阳台打通,双卫双厨,总共108平方米。一双儿女成家后,分别有了两套房,虽面积不大,但居住宽敞。前年我在宁波王隘新村的女儿家拆迁,优厚的补偿款再亲友凑合点,一下子从70多平方米变成120多平方米的高档房。女儿家喜迁市中心的新居,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再说交通,说来可笑,我到40岁才有了自己的永久牌自行车,当年是托朋友凭票买的。十年后第二辆凤凰牌自行车前几年还在为我服务。晚辈要买电动自行车给我,被我谢绝了。我认为骑自行车外出办事,胜过跑步机。既可强身又能环保。一对儿女婚后不久,就从摩托车改买汽车。好象世界变小了,双休日,女儿一家驱车从宁波赶来,常回家看看,一个小时就能到达。节假日动员儿女亲家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或野餐烧烤,或外出旅游,去过洪塘、朱家尖、奉化、温州、上海等地。亲情和睦、其乐融融。我和老伴喜欢旅游,乘飞机、高铁、动车、游轮,走南闯北出国门、开眼界,领略过泰国曼谷、芭堤雅和越南河内的异域风情;欣赏过向往已久的港、澳、台景色;感受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和温暖如春的三亚美景;体验过四通八达、迅捷安全的现代交通工具;欣赏过长白山、峨眉山、庐山等名山大川;品尝过风味各异的农家小吃。我在2016年随余姚精武会飞过太平洋参加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不但领略了夏威夷、华盛顿、纽约等名城风光,还在书画、太极拳比赛中喜获三金。此情此景在“支农”年代,我连做梦都没想过。科技进步、上天入海,国泰民安,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刚在日本考察乘的动车,没过几年,我国就能自主生产、投入运行了。发展之快令人惊叹!
     城乡工交的便利和优惠是最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也是全民奔小康的标志之一。余姚的工交网遍布城乡,油路修上了四明山。年过古稀老人还免费乘公交,公交内冬暖夏凉,开了舒适的空调。退休后我多次约上老同学、老朋友乘公交游四明山,走古道、赏美景,品尝农家乐的土菜佳肴,游哉悠哉,乐而忘返!
    家电更新换代最快的要数电视机和手机了。我家第一台西湖牌黑白电视机还是厂工会担保分期付款购买的。当时没有外接天线只能看“雪花飞舞”的模糊屏幕,收视效果差,选台少。我家住在老墙门内,我的学生帮我树起了一支大毛竹装上的天线。转台要转动天线才能搜到图像,为收看节目,一家老少大呼小叫地转天线又喜庆又热闹。后来有了彩电,屏幕越来越大,机身越来越薄,选台越来越多,图像越来越清晰。同样电冰箱从单门到双门、三门,越换越大。手机从最初像砖块一样的“大哥大”到小灵通、老年机,换成智能手机。为了写作,我与时俱进又添置了电脑和打印机。以前说美国的垃圾桶能拾到电视机,在我国也成了现实。
物质生活安定之后,精神生活也推陈出新。特别在我退休后,除前面提到的旅游外,我的老伴热心于社区活动,担任幢长、居民代表和志愿者。我则忙于社会事务,政治上的开明,我充分发挥特长,先后成为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姚江文化研究会、姚江诗社、市老科协、电影家协会、精武会、武协等社会团体的成员,还在职校兼职、为政府献计献策等,我先后起草的垃圾分类、限制塑料袋使用、健全医卫服务、补建姚江雕刻长廊等建议均得到市领导的采纳、批复。担任银辉志愿者服务社会。我双休日在家低价甚至免费家教,为周边孩子服务。电视台知道后,去年还以《退而不休,书写金色夕阳》为题上了电视和百度,宁波、余姚均播放过。
  平时还为社区讲座,采访打过仗的离休干部40多人,采访群众50多人,写成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在老干部局编写的《红色记忆》一书53篇文章,我占22篇。在今年在全国期刊《东南烽火》第三期上有我写的《宝刀不老的革命文艺伉俪》,介绍离休干部胡丁老师和他的夫人江涛老师。另一篇发表在第四期上,题目是《红色地名忆英烈,不能遗忘项旷烈士》,介绍清明节《余姚日报》在牺牲英烈命名为地名的介绍中,漏下了郑巷项旷乡、项旷路。作为评报时的建议被众多期刊转载。我还在今年11月《铁军》杂志上发表《"白皮红心″叶志康》一文,入选"新四军之友″征文。该文来源于我们去三七市调查后的《烽火三七市》一书,内有我写的近十篇采访录。前几年我还为老干部局写过局史。
  近年来我停止职高任教后,在老年大学、老年电大学习,书画电脑,爱好广泛。被企业、电台、报社等聘为评论员、通讯员和行风监督员。参加各类社会征文,偶有得奖,使我的晚年生活充实有序。在一对儿女的支持下,我至今出过《无心插柳影评集》和《草根琐语》散文集,圆了我的著作梦。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相继评上过“阳明街道十佳学习型家庭”、“余姚市十佳藏书家庭”、“市五好家庭”等。几年前我孙子为他奶奶洗脚献孝心的照片登上《余姚日报》和新华网。
     回顾历史,党如天际升起的朝阳,唤醒东方沉睡的雄狮,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奔小康。饮水不忘掘井人,幸福感恩共产党!忆昔撫今是谁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谁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乐?是谁让我们拥有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俄共中央委员库普佐夫评价中共:"今天中国成就如此之大,他们再次向世界表明,他们有能力建设新的生活,创造新的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顺应民心,恩泽万家。为此我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的一首诗结尾,抒发自已的感慨:
     莫道光阴随水去,甘来苦尽乐安居。
     喜迎古稀三秋正,欢庆中华百事俱。
     千载难逢新世纪,万年巧遇好桑榆。
     退而不辍勤耕作,尤喜遨游又教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二:《黄承漳:退而不休  书写“金色”夕阳》
  余姚,宁波电视台2019·8·26·播出。可在百度上查到。
  附件三:《黄承漳:笔耕不辍 书写金色夕阳》
  余姚新闻2018年9月14日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毛益中)说起黄承漳这个名字,想必不少读者都知道,因为他不仅是《余姚日报》的积极通讯员,报道常见诸报端,还是阳明街道阳明社区历史研究小组内刊《阳明史脉》的编委、余姚精武会和余姚武术协会的报道员,在市老年大学的多个社团中也是骨干。虽然黄承漳并非职业写手,也不是专业教师出身,但他退休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文章,成了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黄承漳出生于1945年,青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喜爱读书的他因家庭出身问题上不了大学,后又遇到文化大革命,作为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当了14年农民。但埋藏在心中的求学梦始终没有熄灭,他一直坚持自学,后来知青抽调回城后进入余姚化纤厂工作,凭着他的高中学历和自学大专课程的良好数字功底,成为厂教育科的一名老师,从事职工教育多年。后又通过考试成为文革后全市首批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企业科研和管理工作。
  退休后,本可颐养天年的黄承漳却没有停止学习。2011年,老黄参加了市老年大学,先后在书法班、电脑班、语音班、国画班和国学班学习。他勤学苦练,虚心求教。几年下来,老黄技艺日渐精进,他的书法和国画作品曾参加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并获奖,还入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由此加入了市书法家协会。他创作的古体诗,在一些内刊上发表,成为市政协姚江诗社会员。通过电脑班的学习,他从不会开机的“电脑盲”,到现在上网、下载、收发电子邮件都能操作了。
  黄承漳不懈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写出了大量文章和通讯报道,多篇文章参加各级征文比赛并获奖,还自费出版了散文集《草根琐语》,文集还被评为市第四届优秀文艺作品"杜鹃花奖"优秀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余姚日报社积极通讯员和评报员。
  几年来,黄承漳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积极采访,写了数以百计的文章。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他整理写作了22篇老干部回忆录,入选市委老干部局编撰的《红色记忆》一书,在《阳明史脉》内刊发表作品140余篇。他还为市委老干部局编写局史,为社区开办的假日学校上课,向小学生们讲解安全、环保、慈孝等方面的知识,曾被评为2017年度市优秀“银辉”志愿者。
  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每天的活动丰富而精彩,老骥伏枥的黄承漳,奔跑在金色的夕阳中,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他写的一首诗:莫道光影随水去,甘来苦尽乐安居。喜迎古稀三秋正,欢庆中华百事俱。千载难逢新世纪,万年巧遇好桑榆。退而不辍勤耕作,尤喜遨游又读书。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3: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事承漳哥你们做得不好,过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主题

1232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6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17: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民 发表于 2022-9-6 10:32
  十六、叶 家 小 站
  叶家火车站是萧甬铁路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夹在慈城和丈亭之间。除了一分为 ...

这是一个上海女知青看了上面这篇文章后的共鸣
  叶家站也是我人生途中一个值得回味、印象深刻的小站。当年我从上海乘夜班火车十小时,天亮后,停靠叶家站,只停三分钟,行李多的时候真得很着急。那时,每次经过叶家站,心中总有说不尽的惆怅,记得还写过一首小诗:”一排枕木接天边,两条铁轨通天下,此去向北三百里,上海就是我的家。深山何日出太阳,孤儿何时回家乡?”还记得一次从乡下回余姚,走到离站还差100多米的路上,见火车已开过来靠站台,我和他一路狂奔,再从火车底下钻过去。真险啊!那次正好停靠时间因故延长,否则是断然赶不上的。多年后再想找找这个小站,但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9-8 0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民 发表于 2022-9-6 17:25
这是一个上海女知青看了上面这篇文章后的共鸣
  叶家站也是我人生途中一个值得回味、印象深刻的小站。 ...

现在的叶家站不知什么样了,没再去看看写点什么?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