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岗上第一口井 在我到分队执勤期间,“红前哨五·七干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恢复了虎林县良种场称谓。待我结束分队生活要返场时,县农牧科通知我已被调往县种畜新场筹建处。原县种畜场建设时,单一考虑战备的需要,选址云山农场管辖区内的完达山脉云山之中。交通闭塞,缺草少粮,使这些从苏联引进的高贵的“苏拉车”、“弗拉基米尔”纯种马处于半饥渴状态。为使这些高大的良种马得以生存繁衍,必须改善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经勘测,七虎林河南岸二道岗两侧有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水草资源丰富,可垦荒地连片,是种畜场迁徙的良址。 我告别了良种场,在兵团14连乘坐由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的大爬犁,在荒草甸子上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来到荒原中的一块长约1公里,宽约半公里的高地——二道岗,这就是新种畜场的场部所在地。 我与先期到达的10多名开拓者开始了创业生活。住的是帐篷,这里是蚊、蠓、小咬的世界,晚上睡觉必须有蚊帐。我们年轻,白天干活累了,睡得很死,有时翻身手腿贴到蚊帐上,被蚊子袭击全然不知,早晨就会发现被蚊子叮咬得一片出血红点。 由于路尚未修通,这里吃的菜完全以咸芥菜头、咸萝卜为主,或是煮或炸黄豆。喝水是从草甸子里挑来的带有各种微生物的荒水,经十多层纱布过滤后烧开饮用。回想起当时过滤出来的那些能活动的“干物质”,若不是当时的生活所迫,人们是决不会喝这种荒水的。 来到二道岗,种畜场场长曹福志找我谈话,任命我为农业队长,勉励我为建设新场作出贡献。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几近原始部落的生活,我首先考虑的是要解决饮水问题。当时我亲自领着老李、木匠老郑等三人在二道岗开始挖掘第一口井。一边挖,一边下井凹,到第六天,挖到近10米深时,我发现土壤砂化,开始渗水。老李他们都高兴地说“快了”,我们怕出水不能再下井凹了,因此抓紧把最后一层井凹下完。并沿井壁打下几个立桩固紧井凹,以防今后被水涮空掉下。然后,就让老李他们全部撤上地面,我在南方长大,会游泳,由我继续下挖。当我再下挖50公分时,只见一臼清水上涌,我迅速挖土扩大涌流。好象一下与龙宫连通,只见水流急剧上涌,很快漫过脚面,膝盖。我高兴地用双手捧起清泉喝了起来,尽管这水不是深水,还带有土腥味,但我们感到特别的甘冽。水已漫到我腰部,我在这1.5平方米的泳地中泳动起来,心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在老李、老郑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乘吊篮回到地面。从此,二道岗的开拓者们结束了以荒原水为生活用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