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45|回复: 5

母亲(上)·王连根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发表于 2022-5-25 09: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5).png

作者:王连根(长歌行)  原黑龙江香兰农场杭州知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09: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
      一九一七年出生的母亲走过了100年,她是阴历五月来到这个世界,在二○一六年的十一月离开了我们。百岁老人不多,尽管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要圆满走过一个世纪却是难得的。平安长寿得以善终是最好归宿,中国人常常称这样的老人为“人瑞”,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母亲出生在浙江衢州乡下,这是个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三省鸡鸣共享,山地连绵,收入仅靠桔子、香泡(柚子),还有少得可怜的水稻,年成好还可糊口,灾荒来了日子就难了。旧中国民不聊生,战乱连年,小老百姓苦啊!
       对老家,母亲记忆停留在她八岁时的脑海里。据她说:我们外公除了种地还会给人挑脚补贴家用。人穷,但勤快而且性格好,成天乐呵呵的。外婆操持家务,抚养着她们兄妹两人。外公家姓秦,哥哥叫有根,母亲叫有弟,大概是还想让他们带些弟妹出来,但最终还是兄妹相依为命。
       天有不测,就在母亲八岁,一场瘟疫夺去了双亲生命,天塌了。孤苦伶仃的两兄妹真是没法活了。好心的亲戚作主,十岁哥哥去给地主放牛,我八岁的母亲则被送到了衢州城里徐姓一户人家作养女。这也是个小户人家,收留我母亲可能是想作童养媳的,在这家中我母亲长到了十六岁。城里的生活也艰难,那家人的儿子是个疯子,发作起来吓人,会满大街追赶着人撒野,母亲也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
       懂事的哥曾去衢州城里找妹子,但收留母亲的那家人执意不让可怜的兄妹见面。从此,兄妹天各一方,四十多年杳无音讯,直到我母亲在六十年代才费尽周折找到了他。
       母亲十六岁那年,通过亲戚介绍,三十二岁的父亲把母亲娶到了杭州。据说父亲化了六十块大洋迎娶的母亲。他们整整相差十六岁,生活的艰难让父亲拖成了大龄青年。那时父亲在杭州已有了个小小的烧饼油条店。成家后的父母相濡以沐,同舟共济从未红过脸,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
       那个年代讨生活不容易,军阀、国民党、日本人如走马灯似的轮着来,小本生意也难做。父亲本分内向,不善言辞,只知埋头苦干,但生意场总免不了和人打“交道”,这是他的短处。可是母亲的性格外向,敢说话不怯生,喜欢与人交流,用现在的词汇来说有“外交天赋”。于是,十六岁的衢州乡下女子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忙碌生涯。
       婆婆年轻守寡,操持带大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早年去世,老二忙自己的生意,她一直跟着我父亲生活。我只见过她的照片,清瘦的面庞,高高颧骨,没有笑容。听母亲讲,是个较难侍候的婆婆。虽是小户人家,规矩却不少,早要问候,晚要请安,端水、梳头、绞面一样也不能少。老实巴交三十多岁的父亲尚且常被训斥,十六岁的农村女孩每天战战兢兢小心侍候生怕什么地方不周到。人心换人心,十几年的小心侍奉终于换来了婆婆认可,直到她去世,婆媳始终和睦相处。
       母亲生育过七个孩子,特别是解放后,百废待兴,国家鼓励生育,五个孩子称得上光荣妈妈,七个更是英雄妈妈了。可惜老大、老二,一男一女在七、八岁时染病身亡。那个年代出个“天花”就会死好多儿童。落后的医疗条件,愚昧无知的防疫知识,夭折了多多少少小生命。听母亲讲,一场“瘟疫”使得整条街上抬出了多少小棺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5 0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失去两个孩子让她痛不欲生,听母亲说,那段日子她头不梳脸不洗,整天浑浑噩噩,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以后又有了我们四男一女五个。那个年代“光荣妈妈”称号不顶用,五个梯子档似的萝卜头让忙不过来的她焦头烂额,瞒着我父亲断然做了绝育手术。
       父母的勤劳使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们在最热闹的官巷口开起了一家“富记”馒头店。小笼汤包、鲜肉大包成了招牌点心。母亲也学会了制作点心技术,是店里主要劳力。随着我们五个孩子出生,她更忙了,除了要操持家务,照顾我们五个的吃喝拉撒,更要照顾到店里生意。常常是早上起来给我们收拾停当,让我们吃了早饭上学后,匆匆忙忙赶到店里做生活。忙碌的日子练就了她快手快脚,她干活的节奏永远比人快一步。
       家里孩子多,又要忙生意,但她就像不用加油的发动机,不惜力,不怕苦,她有一句口头禅:力气用不完,今朝用了明朝来。所以在任何单位,她永远是受欢迎的那一个。
       她一直工作到六十多岁,一则为了我这个远在北大荒的儿子能等到回城顶职的那一天,再说单位也舍不得让这么肯下力的员工回家。坚持终有结果,1980年的春节,我顶了她的职回到了杭州。
       一个人要管我们五个萝卜头,还要每天忙店里生活,但她乐此不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家里有四个十五六岁的小学徒,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洗洗涮涮,缝补衣裳永远也停不下来。记得母亲说过:大徒弟阿炳十五岁那年冬天来我家学徒,那年真冷,他只穿着单衣冻得嗦嗦抖,母亲脱下了身上棉袄让他穿上。她见不得人受苦,总想着帮人家,热心肠是有名的。她聪明,学会了用缝纫机,临近年关的日子总会见她不知疲倦地踩得缝纫机哒哒响,那是她在为一家人做衣裳。
       大姐根根到小学毕业不再读书就担负了家里日常事务了,她才稍稍地喘了一口气。
       她勤俭持家,他们都工资不高,要供一家七张嘴确实困难,但她会和父亲妥善安排好我们生活。
       吃是最重要的,放在首位。饭店的下脚料可以利用的她不会放过。春季的老笋蔀头拾回来可以和干菜煮汤,香菇蒂头洗净是烧豆腐的好东西,用不着的鱼头鱼尾经巧手烹调可以变出美味来。用最少的钱让我们吃饱是父母的本事。
       我们从不拖欠学校的学费、杂费,到交费的日子一定会让我们体体面面不会难堪。
       五个子女的教育她放在心上,学校就在我们开店的枝头巷里。空时,她会跑到学校看我们上课、做操,回家督促我们做作业。联系老师的事是她,她心直口快的“外交”性格让学校的老师都认识了她。
       她也有常挂在嘴边的经典语录:儿子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儿子强如我,要钱做什么?这是她小时候外公在酒后微醺时常说的话。她可能记得大概意思,说给我们听是要我们好好学习,长大还是要靠自己。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清代两江总督林则徐留给子孙的治家格言。当然,母亲不晓得谁叫林则徐。
       她的能干还体现在她好学,而且学以致用,现学现卖,永远对新事物有浓厚兴趣。她没读过书,工作后深切体会到没文化的苦。所以她积极参加扫盲班努力学文化。而且还自学了简单的会计,她成了我们这家小店名副其实的女掌柜,银钱进出都是她经手。多少年后,常会看见她戴着眼镜像模像样地看报纸,也只能晓得大概意思,但她不耻下问,问我们是常有的事。坐在门口专注看报,不晓得的人还以为她是个什么知识分子呢。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5-25 09: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一年,与作者在知青网的网庆上相遇,因双方的老妈都年纪较大,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那时,他的母亲已经住在天水街道的一家敬老院了,后来敬老院因各种原因要关闭,把他急得到处联系别的养老院。他的母亲长于我老妈二岁,但在2016年走了,是虚岁百岁,而我的老妈至今还健在。作者年轻时是杭城武术师“高小毛”的徒弟,说来与我的师傅“萧忠义”还是界内的兄弟。
       文章文字朴实,段落流畅,读后让人觉得老人就在眼前。静候下文。

721.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553

帖子

20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0240
发表于 2022-5-29 09: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知青人,都即将随着老一辈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一点文字,留下一片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5-31 09: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山人 发表于 2022-5-29 09:56
一代知青人,都即将随着老一辈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一点文字,留下一片真情!

邓总近来可好,大伙儿都念着你!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