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6-7 09:45 编辑
序一缪正刚 叶龙虎先生送来《姚东古韵》的书稿,嘱我作序。说实话,作序对我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但是因为平时经常拜读叶先生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文章,且文中所描述的已经渐行渐远了的古村、老街、古宅等,又常常唤醒我儿时的记忆,显得格外温馨。所以,我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叶先生的邀请。 《姚东古韵》收集了关于三七市、丈亭、陆埠、河姆渡、大隐等姚东五镇的古村故事。这些都是叶先生历年来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文章,有的则是从他的《故土乡情》《湖塘旧影》中挑选出来的。这次《姚东古韵》的出版,也算是弥补了我市对姚东五镇乡村历史描写的欠缺。 姚东五镇是一块在人文意义上颇有些尴尬的地方。因为旧属慈溪,由于县域沿革的原因,长期为余姚史界所淡忘。姚东五镇仿佛没有了昨天。正如一位长者所说,“余姚关注的是历史的余姚,而慈溪关注的又是现境的慈溪。”这就造成了如浒山、横河等地的史料,余姚和慈溪重复写;而对于姚东五镇,慈溪放弃了而余姚又苦于缺少历史资料无从着手。 姚东五镇是一块美丽的土地。这里有老街、古村,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过像胡界大宅、钱家大院这样的九进十明堂。这里有不负农人作稻粮谋的广阔田野,众多不乏诗意的溪河湖泊,更有像叶先生这样的当地作家对故土的追忆与牵挂。所以,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荣荣说:“不必太担心那种尴尬,被外界适度的遗忘,也许是一种更好的积淀和过滤,让那些真正经得住时间洗涤的历史在流淌的血液里回响。”是的,即便是再尴尬的地方,也是大千世界的缩略,也有像井头山遗址一样有着八千年文明的传承。 写家乡,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自然是如数家珍。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姚东五镇。在《家乡的老街》中,他的文字里弥漫着暖融融的情味,记忆如水流一样纯净自然,就像黎明时集市里的喧腾、黄昏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老街,也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心中的故乡和童年的符号。尤其当我读到作者对二六市曾经的街市的描述,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年少时,我经常跟着祖父赶市,那些各具小镇特色的店铺,以及当年集市的场景,有一种既熟悉又朦胧的感觉,脑海里尽是老街市日时热闹的情景,是那么的亲切,我对老街的感慨、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叶落归根。一般而言,人都会有重返故园的冲动,像所有重返故园的人一样,接下来便是怅然若失:老屋已经坍塌,小河已经填埋,昔日稻浪滚滚的无垠的田野,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堆积。在《走进西笆》中,叶先生从古宅的建造年月,建筑布局以及最具特色的马头墙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回到了早已走远了的童年时代。曾经住过的老屋,虽然已经被改造,但轮廓还在,还能“记得住乡愁”。《最忆是丈亭》,作者通过三进丈亭写出了历史的变迁和他命运中的几次转折。“前几天走进久违的丈亭,发现老街真的老了,寂寞地躺在冬日的阳光下,没有一丝生气。青砖黛瓦、空斗隔墙、木门槛、排门板和二楼屋檐下、窗沿上那些醒目的‘文革’时期的标语,给人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如果不是对家乡有别样的感情,怎会有如此心痛怜惜的感觉? 我们身边的土地,原来如此厚重。古镇、老屋、人物、地名,以至于田螺山、井头山,一不小心,就跟中国的文化史沾上了边。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的怀旧情结和他对流逝事物的一份豁然,以及他对于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个人追思。如《魏英故里魏家桥》中的魏英、《董杏芳与董义庄》中的董杏芳、《十九都李家》中的李思浩、《叶家湾的故事》的叶志康,甚至还有《老街的市日》中的作者的祖父上街时的身影……读着读着,就被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所感染。 回忆是一种幸福,尤其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最初的候车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门口就是站台,票房在站台下的路边,是工区的小房子的一个小窗。站长兼售票员姓孙,瘦长的个子,据说是随解放军南下的支前民工,上世纪的50年代初就被安置在这个小小的车站,一直干到退休才回苏北老家。”这是作者在《叶家站》开头的一段描述。这个早已被时代废弃的铁路小站,如此立体地再现在他的笔下,此情此景,使得熟悉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很容易地“被唤起”对乘火车远行、对往昔生活的诸多记忆。 叶先生是有心人。对于这块他赖以成长的土地,他以不尽的留恋和赞美来予以回报。他有意识地围绕家乡,像一个老农在耕作土地那样展开他的文字,我仿佛跟随他走进了时光隧道,在几百年前的老街流连,看一千多年前的鸡鸣湖和她的鸡鸣浦潮涨潮落。对于家乡的历史底蕴,作者自如地利用历代的地方志、家族宗谱等史料,用不失活泼的文字给出了证明,并在历史和现实中,生动地穿插了他个人独特的人生记忆。作者的写作,努力让地缘还原、让记忆永驻,其中的许多故事,都可以被看作是弥足珍贵的“文字老照片”。相信将随着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的消失,作者的文字会越来越闪耀出其中的灼灼光华。眼前的一篇篇文章,就如一份份坚实而完备的档案。所以,这本《姚东古韵》,既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又是一本厚重的具有文献价值的人文著作。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有句诗:天空太大了,我只选择头顶的一小片。河流太多了,我只选择故乡无名的那条。作者也正是秉持这样退守而求细微的姿态,默默地守望“姚东五镇”,将家国情怀精缩成触手可及的一街、一巷、一桥、一渡、一宅,而这种坚实地拥有生活的本真姿态,正是作者赢得各界叫好的缘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叶龙虎先生以一篇篇薄薄的文章,激起许多人深重的思乡、怀乡、知乡、爱乡之情,其文字里深藏着的人文力量,是十分深刻而富有意义的。 是为序。 (作者为余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余姚市委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