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4 08:03 编辑
陆家埠,今称陆埠,地处四明山北麓,姚江(旧称慈溪江,下同)南岸。宋宝庆《四明志》说,“蓝溪,县西南六十里,自发源流出江际,夹岸藤萝色深可染,因以名之。”陆家埠的街市在蓝溪东岸,有地方志记载起便称为蓝溪市。 南宋年间,农村集市已相当繁华,蓝溪市是当时慈溪县的六大集市之一。境内的北山有汶溪、渔溪两市,南山有大隐、黄墓、车厩、蓝溪四市,几乎全部靠山近水。可见,当时贸易主要依托水运,其交易货物多是天启《慈谿县志》所说的“麦菽茶笋果瓜竹木之类,为货甚众”的山货之类。到了明代,有陆氏家族聚居蓝溪市,他们除了沿溪设肆,还筑堤塘、建埠头,为商舟通航、停泊,长途贩运提供便利。因此,集市交易日渐繁荣。陆家埠头在今大树下,蓝溪流至埠头,其下游改称洋溪。山民的山货,农民的田头作蔬也在埠头周围设摊交易,原老街贸易逐渐向埠头靠拢,每逢农历的五、九集市,埠头俨然成了交易中心。从此,无论山乡还是平原的民众,凡赶市均称去陆家埠头,说去陆家埠头谁都明白这是去赶市。以后又渐渐省了“头”字。到了雍正年间(1723-1735),官方的志书出现了与蓝溪市同时并称的陆家埠市,而此时的民间已经只称陆家埠了。 尽管古镇不大,却自古分属明、越两州或宁、绍两府。以老街的界牌桥为界,桥南属宁波(包括之前的庆元府、明州府)的慈溪县(包括之前的句章县、鄮县),桥北属绍兴的余姚县。直到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区划调整,长长的老街才一并隶属于余姚县了。 古镇自古繁华,有很多传统特产。糕点要数豆酥糖,农具中的“料勺”在方圆几十里也是小有名气的。笔者最早知道陆家埠从豆酥糖开始,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薄薄的包装纸盖着椭圆形的刻有“陆家埠豆酥糖”的红印,那时只要看到这几个红字,就会直咽口水,这是难得吃到的好东西,特别是豆酥糖馅的年糕饺。十二包比火柴盒稍大一点的豆酥糖,用粗草纸包成长方形,上面压一张印有糕点字样的红纸,再用纸绳捆扎,是那时候拜年走亲戚的主要礼品。正月一过,当大人拆开了不知周转了多少人家、外包装的粗草纸都已经磨破的糕点包,孩子们顿时眼睛发亮。至于陆家埠料勺,说家喻户晓并不过分,以至有了“陆家埠料勺——应张嘴”的歇后语。料勺与便桶是当年田间施肥的农具,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是农民都知道陆家埠的料勺特别好使,尤其是料勺的勺嘴工夫独到。当有人说你是“陆家埠料勺”时,就是说你的嘴巴厉害,嫌你太会说话。 没到陆家埠之前,从我堂妹的外婆嘴里多次听到过这个地名。当时,我三叔在陆埠区委工作,入夏,全县各地隔几天总归会有雷阵雨,当老太太听见余姚人民广播站每天播出的气象消息有“局部地区有阵雨”时,总会自言自语:“咋啦,二六市勿落雨,我女婿那里介会落啊。”余姚自古属绍兴,而笔者的家乡自古属宁波,方言差别很大,老太太把“局部地区”听成了陆埠地区了。 第一次到陆埠已经是1978年的春天了。还记得那天与同事一起走进老街,刚好是市日,街上的人特别多,几乎是挤着走的。踏着石板路,看到两边排门上写着上街、中街、下街的门牌,大多还是老房子。阶沿上摆着正在交易的摊头:有镬盖、拗斗、脚桶、竹椅、扫帚、淘箩、饭篮等日用品;也有便桶、料勺、扁担、竹箩、锄头柄等农具;还有透骨新鲜的番茄、茄子、青菜之类。河埠头停泊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船。上世纪70年代末的陆家埠,还是一个传统的江南古镇,时光在这里显得缓慢,农村集市风貌依然一如从前。 今日的陆埠,已经没有了往日集市的那种原汁原味的繁华。尽管源升弄、同升弄、长茂弄、泰和弄、人影弄、香店弄、益和弄等带着时代痕迹的弄名还在,但被一代代人的脚板磨得发亮的石板已被水泥埋藏;藏着世世代代故事的四合院、五马墙也大多被钢筋水泥楼房替代。没了厚厚的石板路、没了弄巷之间斑驳的高墙,也就没了弄巷交错中悠长、沧桑的感觉。如今,陆埠不再是货物的集散地,千百年来作为山里72岙经济枢纽的功能已经退化,兰溪上再没有百舸云集、船来船往的热闹,有的只是曾经的传说。只有潺潺的兰溪水,依然一往情深地汇入姚江。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晚报》2011年1月25日A19版,原标题《记忆中的陆家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