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州 知 青 纪 念 馆 展 示 陈 列 文 案
(征求意见稿)
文案策划、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留存一代知青特殊历史,教育后代传承“知青精神”,传播 杭州知青文化,激励老知青群体与时俱进,共建杭州和谐社会、生活品质之城。
二、时间跨度:总体上划分四个阶段,即“文革”前10年(1955年—1965年),“文革”中10年(1967年—1977年)返城后22年(1978—2000年)和新世纪10年(2000—2011年)。作为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只有20年左右。但是作为纪念杭州23万知青的历史与命运的史册,则应有50年(含知青前、知青中、知青后和后知青时期)的厚度和深度。
三、空间范围:总体上包括杭州知青较多、较集中的五大区块: 1、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永宁县等) 2、黑龙江(大兴安岭、北大荒、同江、抚远、虎林、依兰等县) 3、内蒙古(内蒙兵团) 4、浙江农村(萧山、余杭、临安、桐庐、富阳、淳安、东阳、玉环等县) 5、浙江国营农牧场(大观山、乔司、南湖、平山农场等) 6、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湖州、长兴、安吉、嘉兴、萧山、余杭等县市)
四、人物构成(知青群体) 1、农村知青(赴省内外农村插队落户的杭州知青) 2、农场知青(赴省内外国营农、牧场的杭州知青,通称“场员”、“职工”) 3、兵团知青(赴黑龙江、内蒙古浙江兵团的杭州知青、通称“兵团战士”) (说明:大部分省、市国营农场1970-1975年改为生产建设兵团。此后又改归省农垦、农场管理部门。因此有数万杭州知青具备“农场职工”(场员)和“兵团战士”双重经历)。
五、陈列、展示形式 1、文献、资料、照片、证件、书刊、画册、海报等 2、实物:知青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劳动工具、旅行用品、特殊物品。 3、少量幻灯、视频、音像、影视制品。
六、选材原则: 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符合当年客观实际和人物心理。一般取材自正式发表过的文章(口述、回忆录、网文、博客、 论文、书刊、文选等)。
七、文案要求:图版说明文字“重旧轻今”(厚“古”薄今)。重在回顾、纪念以往有社会、历史、教育意义的杭州知青人和事。原则上不溢美、不偏激、不悲怆、不怨恨。用语平实、简朴、稳重、适可而止。体裁使用编年体,依序顺时展陈杭州知青的珍贵历史长卷。
本案说明: 1、本案70%左右的文字系今年首次采集、汇编、精心整合成文成篇,属于原创作品,具有较高的新鲜度、可信度和一定深度、广度,因而有较大的文史资料价值。可供布展设计人员根据实物征集情况灵活选用(可供配图500幅以上)。 2、本案已标注“××例××字”的单元(项目)表示:已有相关文字说明,但暂缺图(待征图、配图)。标注“计划图文×××字”的单元(项目),表示“有待撰写文字说明和征图、配图”。征集工作人员可依此找到图文、实物征集的重点和方向。 3、因公开、全面、大规模征集工作尚未启动。本案尚属在大量史料基础上产生的“预案”。势必美中不足、残缺不全和有待细化。今后在公开、全面征集知青文物、纪念品基础上产生的“全案”必将多姿多彩、可歌可泣! 4、本案评议、论证、审查、征询工作,建议多多商请具有“杭州知青”经历背景(上山下乡5年—10年)的政界、新闻界、文学界、学术界、教育界、工商界资深领导专家学者参与,以利对社会、历史和广大知青尽心尽责。 (晓乐)
|